第B5版:农业两区建设特刊

集聚要素 创新服务 注重生态

平湖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   金秋时节,平湖这座富有典型江南风光的城市,因为田野的丰收景象而显得更加美丽。走进一个个已经建成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处处稻香四溢,瓜果飘香,甚是喜人。
      自2010年平湖市被农业部列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当地以新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为龙头,积极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目前,平湖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9个;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140个、面积16.08万亩,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并获得了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首批授牌。
    集聚要素 确保“两区”高效化
      如今的平湖市新埭镇姚浜村,俨然是一幅生动鲜活的美丽乡村画卷:田野越来越绿、环境越来越美、村民越来越富……全村土地被统一规划为水稻种植区、蔬菜设施栽培区、苗木花卉果树区、特种水产养殖区、芦笋种植区和休闲观光区六大区块。有限的土地资源,通过盘活、挖掘、释放,不仅创造出成倍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发展方式悄然转变,随之引发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在“两区”发展过程中,平湖大力度强化政策激励,对现代农业园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采用项目申报制,对通过省级验收的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给予20万元、5万元、2万元的以奖代补,通过资金倾斜、差异化扶持等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同时,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要求,当地积极探索有效措施,改善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农业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和完善配套为着力点,重点解决区内设施“建、管、用”脱节、老化失修等问题,结合土地整理及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功能区排灌体系建设,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提升功能区硬件水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在资金保障上,平湖在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中,专列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资金,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向“两区”建设。同时,通过政府组建担保公司、银行提供专项贷款金融产品、集体组建资金互助社等形式强化金融服务。2010年以来,平湖累计投入“两区”建设资金超过5亿元。
      在土地保障上,平湖市出台《平湖市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行动方案》《平湖市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意见,不断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推进土地使用权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龙头企业、经营大户、种粮大户集中,确保“两区”建设规模化用地空间。目前,全市常年性土地流转面积17.6万亩,土地流转率56%。
    创新服务 增强“两区”软实力
    “为什么我前不久移栽的白菜出现了停滞生长的情况?”日前,平湖市“12316”为农服务中心接到平湖钟埭街道定云村一果蔬种植户打来的求助电话。获悉这一情况后,植保专家褚桂生一行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通过与农户详细交流和实地查看后,专家认为病害应该是由于农户不注意育苗棚内的通风引起的,并给出了补救方法。
      近年来,平湖市以“12316”全国农业公益服务热线为依托打造为农服务大平台,整合农业专家及志愿者等资源建立后台服务团队,建立相应服务制度,实现农民拨打服务热线即可获得便捷、全面、及时、就近、权威的各项服务,较好地促进了服务供求对接。中心成立以来,组织专家下乡现场指导5176人次,党员志愿者下乡服务19190多人次,共接待来电来访19400多人次,发布各类服务信息84万条次,接询到位率100%,农民服务满意率100%,促成农产品交易和土地流转交易7200多万元,为农民群众解决难题13800多件。
      同时,平湖还大力健全网格化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市镇村三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实现服务机制创新,为“两区”建设提供全面服务。当地在市一级设立综合农技推广中心,在镇街道按照“多功能、一体化”的职能配置和“3+X”的服务要求设置9个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在村一级依托村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平台,延伸建立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95个,为各项农业公共服务和支农惠农政策“进村入户”提供有力支撑。
      平湖还围绕区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专业市场、农产品经纪人等各类组织,健全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当地利用供销系统所拥有的独特的系统资源、资产资源、人力优势及其群众基础,在全市布局214个农资供应连锁店,建立市镇村三级农资连锁经营体系。
    注重生态 促进“两区”可持续
      走进平湖市新埭镇姚浜村,村道干净整洁,路边没有一个稻草堆。新埭是平湖商品粮主产区,每年产生的大量稻草哪去了?原来,他们已经变成了生产蘑菇的基料。星光村盛龙果蔬园艺场场长盛保龙告诉记者,稻草和粪肥混合发酵后是蘑菇最好的养料。“因此每年水稻收割后,我就要从粮食专业合作社收购稻草,每年要收购1200吨。”盛保龙说。
      水稻秸秆育蘑菇只是循环利用的第一步,接下来,聪明的平湖农民还采用蘑菇废料种芦笋。记者在盛龙果蔬园艺场就看到,几辆大卡车将一车车的废菇渣运出去,这些废菇渣将被运到平湖新广果蔬专业合作社,作为种植芦笋的基肥。
      据悉,在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平湖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稻-菇-笋”等生态循环发展模式。2015年,园区内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迅速成长,2250万平方尺蘑菇,实现总产量2.17万吨,创产值1.4亿元;9000亩精品芦笋,创产值8000万元。
      平湖还按照农业园区建设的生态建设布局,大力实施园区道路绿化、生态林及园区周边防护林建设,积极开展林业观光园、花卉苗木基地、观光采摘果树基地等绿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园区品质。目前,全市林木覆盖率20.7%,创建森林城镇3个,省级森林村庄18个,嘉兴市绿化示范村50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