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是我省重要的粮、油、畜、茧、鱼产区。近年来,该市坚持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定位,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抓手、主平台,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粮油为战略产业,蔬菜、水果、畜牧、水产、蚕桑、食用菌和花卉苗木为主导产业的发展结构,粮食生产连续11年保持稳定,七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80%,培育出了五芳斋粽子、青莲食品、虹越花卉等一批农业知名品牌和南湖菱、凤桥水蜜桃、江南葡萄、檇李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势头良好。在这片传统的江南水乡土地上,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全新面貌。
铁腕治水,养猪重镇“华丽转身”
嘉兴曾是全省生猪养殖重镇,高密度、大范围的养殖,在给当地农民带来增收的同时,养殖总量过大、散户过多、局部密度过高等弊端不断凸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在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决策部署推动下,嘉兴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生猪养殖业控量提质攻坚战。
该市先后出台《关于扎实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生猪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构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意见,并与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生猪养殖控量提质列入重点督查内容。
在减量的同时,该市以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为契机,及时出台举措,着力做好“增”的文章。各县(市、区)按照美丽牧场创建要求,制定生猪规模养殖场整治提升办法,按照“美化、绿化、洁化”标准,加快对保留规模场的整治和改造,着力打造业内标杆。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畜禽养殖场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嘉兴嘉华牧业有限公司、浙江群大畜牧养殖有限公司种鸡场成为全省首批美丽生态牧场;浙江欣欣饲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群大饲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3家畜牧业龙头企业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在推进畜牧业转型过程中,该市在注重产业提升的同时,十分注重在转产转业、困难帮扶上精准施策,帮助生猪退养农民转产发展生态高效种植业,或转移到二、三产业创业就业。三年来,该市累计投入资金958.4万元,帮助退养人员创办家庭农场19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家,实现了转产不失业,转业再增收。
稳粮增效,“嘉禾粮仓”十二连增
古人说,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嘉兴地处平原,是浙北重要产粮区,自古有“嘉禾粮仓”的美誉。2010年以来,该市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2010-2015年,全市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348个,总面积96.02万亩,上图入库率达到100%。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给这个传统农区的粮食生产带来了深刻变化。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一些生产制约因素逐步破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实现,农民的农业科技意识不断增强,技术到位率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以来,该市的晚稻单产从2009年的552公斤/亩,提高到2015年576公斤/亩。2015年,该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74.26万亩,粮食总产量122.14万吨,实现粮食生产十二连增。2011年至2013年,该市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
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该市部分粮田的种植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抗洪降渍能力大大提高,耕地土壤肥力和团粒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农田沟渠路林相互配套,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同时,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实施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等,用地与养地有机结合,有效降低了粮食生产中化肥、农药等投入量,为实现水稻无公害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该市还在粮食生产功能区中大力推广“稻-豆”“稻-菜”“稻-西瓜”等粮经轮作制度,以及“稻-鱼(虾、蟹、泥鳅)”等种养结合生态模式,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每亩田产千斤粮,收万元钱。
“三生”融合,现代农业提档增效
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后,嘉兴市因地制宜,充分依托自身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地理区位,创造性地构建统一的现代农业建设平台,推动农业现代化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明显成效。目前,该市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8.9亿元,有11个综合区、22个示范区、45个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累计建成园区面积53万亩。
在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该市十分重视主体的作用,始终把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基本手段,把带动农民增收作为根本落脚点,以此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目前,全市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6家,包括省级以上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5家,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家。
现代农业园区内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序的产业布局和较高的产业层次,为农业产业功能开发带来了契机。根据《嘉兴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该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圈三带”,即嘉兴城市乡村旅游圈、环大上海田园乡村旅游带、杭州湾北岸滨海乡村旅游带、连杭运河旅游观光带。为此,该市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省级特色乡镇、村、户(点)及精品示范区创建提升为抓手,不断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截至2015年底,该市已创建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点)74个,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全年共接待游客2262.6万人,直接营业收入16.96亿元。
嘉兴市农经部门负责人表示,通过近几年努力,该市的农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在生产、生态、生活上实现了“三个持续向好”:一是在优化产业结构上持续向好,种植业比重从2012年底的58.6%提高到目前的66%,畜牧业比重从2012年底的28.7%调整到目前的18.3%,生猪规模化养殖率达到100%;二是在改善生态环境上持续向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健全,畜禽废弃物污染环境现象基本杜绝,实现了交接断面水质以五类劣五类为主向四类三类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三是在稳定农民收入上持续向好,三年多来全市各级累计投入30多亿元,帮助10多万生猪养殖场(户)顺利转产转业,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838元,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下一步,该市将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十三五”农业发展,进一步深化农业“两区”建设,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干好‘十三五’、奋勇当标尖”、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