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农业两区建设特刊

做强油茶产业 壮大绿色经济

  “青山爱她呀,绿水爱她呀,爱她洁白如雪的花。开在山坡呀,开在寒冬呀,唯有家乡的油茶花,风情万种的油茶花,冬季到常山来看花……”这一首被当地人广为传唱的《冬季到常山来看花》的歌,不仅唱出了常山油茶产业蓬勃发展的美丽景象,建设者们的甜美笑容,更让人在优扬的歌声中感受到青山绿水孕育着油茶产业的新活力。
  常山县种植、培育、利用油茶历史悠久,享有“中国油茶之乡”、“浙西绿色油库”之美誉。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盯油茶增产、经济增效、农民增收“三大倍增”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平台,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手段,全力推进油茶产业“品质优质化、种植组织化、产品品牌化、加工多元化、管理标准化、供需信息化”发展,走出了一条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路。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27万亩,茶油年产量突破1300吨,油茶年产值突破4亿元。油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路径,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全省油茶产业发展的新标杆。
强化引领激励,让产业规模“大”起来
  在位于常山县新昌乡的油茶千亩新品种基地记者看到,漫山的油茶树错落有致植满了好几片山头,墨绿的油茶树叶中若隐若现地藏着几朵油茶花,让人赏心悦目,基地内道路平整,环境十分优美。
  据了解,为发展当地油茶产业,该县把油茶列为“常山三宝”之一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主导产业,并制定《常山油茶产业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常山三宝”振兴发展的若干政策》等若干扶持政策。同时,通过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省现代农业木本油料、国家示范林建设、油茶示范县等项目,重点支持高产油茶新品种造林、油茶低产林改造、油茶林流转规模经营、油茶林基础设施以及促进油茶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油茶精深加工和品牌推广。目前,全县已建成油茶主导产业示范区1个、千亩新品种示范基地2个、标准化精品园5个。
  良种和良法是确保油茶品质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据了解,该县大力实施低产老茶林改造和高产新品种推广,推进油茶产业品质优质化、种植组织化,不断扩大精品种植规模。全县已完成油茶低改8万余亩,引进推广“长林”系列10个油茶良种,新品种推广面积达2万亩。
  与此同时,为提高油茶生产组织化程度,该县由专业合作社和经营大户,以租赁、承包等形式,将分户经营的油茶进行流转,实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标准化生产。按照《油茶丰产栽培技术规程》,推广应用油茶复垦、施肥、整枝修剪、疏林补植造林等配套技术,逐步形成技术指导、质量要求、生产措施、农资供应、产品销售“五个统一”。
强化创新发展,让产业链条“全”起来
  如今,常山油茶已不满足于以单一茶油产品面向消费者,肥皂、家用清洗剂、化妆品和营养品等各种油茶系列新产品一应俱全,而由油茶中提取出来的茶皂素所生产的新型混凝土引气剂,用于青藏铁路建设,让记者大开了眼界。
  据林业部门相关人员介绍,油品加工企业和家庭作坊将榨油所产生的茶粕、茶饼废料原来基本用于生火和肥料加工,这些新产品加工企业的出现,不仅将其变废为宝,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油品加工企业废物处理的难题。
  常山县在油茶产业发展中一直注重科技创新,也因为有了科技创新,确保了该县油茶产业的进一步的提升。据了解,常山县以油茶研究所为依托,加强与亚林所、同济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建立油茶专家工作站,引进多位高层次人才,开展油茶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推进油茶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和油茶系列产品开发,重点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做好化妆品、保健品、茶皂素等“5大类16大系列”产品研发,充分延伸油茶产业链。2015年该县油茶精深加工3100吨,年产茶皂素、茶粕1.24万吨,油茶加工总产值2.8亿元。
  同时,该县还建立常山油茶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形成了完善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体系;成立了全省首个县级油茶产业协会,有效推动了油茶“种、产、研”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使油茶产业走向多元化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油茶产业的综合实力,该县坚持以“扶优、扶强、扶大”为方向,引导农业主体通过品牌整合、兼并重组、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抱团”发展,并积极引进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的参与。目前,该县有油茶加工企业(合作社)70余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6家,有6家企业年产值超千万元。
强化新业态培育,让产业联动“活”起来
  位于常山北部的新昌乡黄塘村是该县的油茶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达4322亩,油茶也成为了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村支书廖红俊介绍,过去由于地理位置僻远,村里的油茶产业一直发展很慢,村民只能外出打工,而现在村里围绕油茶资源开发休闲旅游,建设油茶旅游观光精品园和“千亩油茶观光区”,不仅守住了绿水青山,更是抱住了金山银山。
  由于常山油茶种植历史悠久,该县在发展精深加工业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产业内在文化底蕴,开展山茶油产业文化工程建设,2009年“常山传统的山茶油压榨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该县林业部门相关人员介绍,该县大力推动油茶旅游资源建设,鼓励发展“油茶农家乐”、“油茶森林旅游”、“油茶长廊”等休闲观光农业,黄塘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样版。如今全县油茶产业已从单纯“卖油”改为多样“卖游”,不仅培育了产业发展新业态,更提高了当地油茶产业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常山县借势“互联网+”,大力发展山茶油电子商务,并通过义乌森博会,上海、杭州的农博会等系列农产品展会,唱响常山油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2007年“常山山茶油”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常山山茶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县域内涌现出了一批拥有诸如“常发”“东茶”等浙江省著名商标的企业。
  如今,常山县在油茶产业发展方面已不再局限于当好全省油茶产业的排头兵,而是把眼光放得更远,力争打造成为全国的“山茶油都”。记者在常山山茶油现货交易中心内的一块LED显示屏上看到一条不时跳动着的价格走势线。交易中心章敏介绍,自山茶油在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上市后,受到了国内油脂企业的关注,平均月交易额10亿多元,电子盘面交收300余吨,常山山茶油价格指数正成为全国油茶产品价格风向标,常山县成为全国油茶产品集散地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唐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