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时代,如何将大数据、高科技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使传统农业搭上现代科技的快车?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兰溪高度重视农业“两区”建设与信息化的融合,以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经济效益为目标,整合分散的涉农资源,打造数字农业平台,逐步建立了农业生产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等智能系统,促进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服务、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在“数字农业”时代勇立潮头。
“三个一”实现资源整合
一张网络全覆盖。兰溪市农业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科技支撑能力较弱的困境。为改变这一状况,2014年6月,该市与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签订农业科技项目合作协议,其中,数字农业是省农科院首次与县市开展合作。该市的数字农业骨干平台建设始于2014年下半年,依托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的数据、人才、科技等资源优势,逐步建立了集信息采集、处理、发布、存储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农业平台,实现了全市农业领域为农服务一张网络全覆盖。
一套数据齐享用。自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以来,该市先后建成测土配方、农产品监测等6个涉农信息平台,但之前各平台“各自为战”,各有域名和数据,无法互通共享。建设数字农业平台后,该市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鉴别、分析、整合,把原先分散的涉农服务平台集成到数字农业平台上来,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共用。农户查询信息、咨询专家等,只需通过一个平台就能完成。
一个平台管到底。兰溪数字农业骨干平台主要由数据库云平台、中央控制指挥中心、数字农业系统三大板块组成,把相关科研机构的农业“大数据”与县市“农家田”进行深度融合,每个大系统下分设多个子系统,几乎囊括了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所涉及的全部内容,真正实现了一个平台管到底。
“三个化”打造精准服务
个性化定制,让为农服务更高效。以前,受制于农技人员时间、精力,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得不到很好破解。通过数字平台,就能达到快速、准确、高效的服务。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例,该平台系统以市土肥站30多年积累下来的数据为基础,可具体定位到某个地块,农户只需鼠标点点,该地块的位置、形状、基础肥力都一目了然,输入想种植的作物品种和目标产量,一张个性化施肥建议卡就自动生成。目前,该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52万亩,年可减少化肥使用量340吨。又比如,通过远程视频诊疗系统,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的农业专家定期坐诊,为种植业主解疑释惑。目前,系统已邀请蔬菜、茶叶、棉花等领域的专家坐诊50余次,服务农民1000余人次,实现了科技“零距离”对接农田,专家“零距离”服务农民。
智能化监管,让食品安全更放心。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该平台目前已在粮食、茶叶、杨梅、枇杷等8个主导产业重点基地设立视频监控系统,农技人员通过平台在办公室就能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农作物生长等情况,同时还能对农产品从种植、管理、采收、流通、销售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管。2015年6月,该市在北京举办杨梅推介会,该平台将兰溪杨梅种植基地、杨梅交易市场的实况通过视频传送至北京推介会现场,使北京市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兰溪杨梅采摘、包装的全过程。该市还在平台上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消费者只需扫描农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在平台的质量追溯系统中查看到产品编号、生产基地等情况。
精准化调度,让农业生产更生态。沼液等农业废弃物放对地方是资源、放错地方却会污染环境,如何精准对接、合理利用,该数字农业平台发挥了总调度的作用。目前,通过政府搭台、牵线联姻,该市200多家养殖场与种植户结对“联姻”,配备的30辆沼液运输车,全部安装了定位系统,通过数字农业平台,可实时跟踪沼液车运行轨迹,出现问题还可进行历史轨迹查询,确保沼液定时定量送达。在该平台的对接促进下,目前该市沼液利用面积达到12万亩,年消纳沼液85万吨,沼液利用率达95%以上。该平台还能对病死动物收集处理进行实时跟踪监控,有效解决病死猪乱丢乱扔监管难的问题。
“三个借”开拓发展空间
借助平台促进农旅融合。目前,兰溪市已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685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乡镇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达到494.79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总收入45.31亿元。为促进“第六产业”与数字农业的有机融合,下一步该市将建设农业特色产业“数字村”,选择一批在农业观光、特色产业、农家乐等方面有一定基础和特色的美丽乡村为建设试点,配备电脑、网络等基础设施,为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支撑。
借助平台打造绿色农业。为将生态循环农业纳入数字化管理,该市对整治后保留下来的生猪养殖场全面推行“身份证”管理,利用数字农业平台,加强对养殖场的监管。该平台在兰江、衢江、金华江断面安装了5套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河流断面的全天候实时监控。下一步,还要加快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智能防控平台,实现对养殖场(户)的实时监控,让农业面源污染“无处可逃”。
借助平台做强农业产业。结合农业“一区一镇”建设,“十三五”期间,该市将重点打造杨梅、枇杷、木本油料、中药材、花卉苗木、水产六大区域板块,在相关基地里逐步建立智能物联网系统,并纳入数字农业平台,生产主体通过手机就可获取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并且根据需要控制温室中的设备。同时,在种植、加工等环节加大农业“机器换人”推进力度。
通过数字农业平台的撬动,兰溪农业转型升级步伐正在加快,先后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示范县、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市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兰溪数字农业虽然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但总的来说还刚刚起步,下一步将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坚持“信息化引领、一体化集成、智慧化创新”的理念,加快建设数据库云平台,打造兰溪数字农业2.0版,让兰溪现代农业真正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