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霙
人 物 速 写
程勤海,男,1973年1月出生,高级农艺师,现任海宁市新能源技术服务站副站长。入职以来,先后被评为2011年度嘉兴市优秀科技特派员和2015年度浙江省农村能源先进个人。2014年开始,他承担了两个全国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点监测工作。从工程设计、基础建设到样品采集、监测运行等,他都全身心投入,始终坚守在一线,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为国家进一步掌握农业面源污染实际状况,预测或发布相关数据直至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详实、科学的依据,同时也为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9月14日,记者走进位于海宁市马桥街道民胜村的海宁市民盈蔬菜有限公司蔬菜基地,一块1.5亩的蔬菜地四周被铁丝网围了起来,里面种满了茄子,远远望去和附近的蔬菜地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这块不起眼的菜地旁竖立的一块牌子——全国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点,显示出了它特殊的身份。“这样的‘全国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点’在我省只有2个,而且都在海宁。”说这话的是负责这2个监测点建设、承担监测任务的海宁市新能源技术服务站副站长程勤海。他的工作是通过定期采集地表径流、土壤、降水、作物及其废弃物样本并进行检测分析,摸清南方湿润平原区“露地蔬菜”和“稻油轮作”栽培种植条件下,农田地表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特征及减排途径,提供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基础数据。“露地蔬菜”监测点于2014年5月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同年9月投入使用。2年来,程勤海往返于工作单位和这里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他笑称这块菜地是他最熟悉的“工作伙伴”,“每年1月初种莴苣,5月初种茄子,9月初种西兰花,这样的循环已经2年。”在这里,他按照监测工作方案指导监测点农户种植、施肥,完成各类样品采集、送样和保存工作,并及时填报上交相关监测数据。
海宁市民盈蔬菜有限公司负责人葛明初是蔬菜基地里最熟悉程勤海的人。“每次下大雨,蔬菜基地的工作人员都休息了,如果菜地里还有人在忙活着,那十有八九是程站长。”葛明初笑着说。
在程勤海眼里,他的工作是“看天吃饭”。“每年一到黄梅季节或者下大雨、刮台风的日子,我的心就揪起来了。即使在休息日,我也要赶过来采样的。”程勤海告诉记者,由于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潮湿多雨,因此海宁的监测点采样次数和北方地区同类监测点相比,其工作量是北方地区的十倍。“海宁1个监测点每年要进行20-30次采样,在北方只要2-3次就够了。”
程勤海打开一个径流池盖子说:“雨水一多,泥沙会跟着水流一起进入径流池,因此每次采样完毕,我还要清洗池子。”径流池的清洗工作非常繁重,常常要花费一上午的时间,有时累得直不起腰来。“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艰苦、繁琐,也许还要干上5年、10年才能看到结果,但是一想到提供的监测数据能为国家研究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发挥作用,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程勤海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