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耕耘不息的老黄牛

——记云和县“云和师傅”协会党总支书记毛荣理

  □见习记者 唐豪
  今年9月,云和县“云和师傅”协会党总支书记毛荣理致信省农业厅厅长林健东,介绍云和县农民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果及经验。林健东看信后,不但充分肯定了云和的农民培训工作,还赞许年逾七旬仍奋斗在农民培训岗位上的毛荣理饱含“革命精神”。
  毛荣理首担任过乡镇和县文化、劳动、农业等多个部门的领导;1946年出生的他,如今已是古稀之年,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却放弃安逸的生活,耕耘在云和县“云和师傅”协会党总支书记的岗位上。
职务可退工作不能退
  “毛荣理当年在退休座谈会上的三句真情告白,感动了许多人,”云和县农民培训转移就业办公室主任徐仙娥告诉记者,“他说:为群众办的实事还少一点,离群众的要求还差一点,给群众的致富本领还缺一点!我想,这也是老毛如今仍忘我工作的动力。”
  2001年,毛荣理从云和县农业局党委书记的岗位上退居二线,亲人及同事原以为这位为农民耕耘不息的“老黄牛”可以喘口气、歇一歇了。然而,习惯于学习、工作的毛荣理说,可以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但不能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当年,他又走上了新的岗位——云和县农民培训转移就业办公室主任。
  农民培训对于毛荣理来说并不陌生。早在1997年他兼任云和菇民委员会主任时,就着手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培训开展初期,县里各部门‘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分别向乡镇下达培训计划、任务,工作多头,管理难度大,”毛荣理说,“让农民放下锄头前来参加培训,有时会误了农事,农民怨言也不少。”
  为了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毛荣理大胆设想:整合培训资源,发挥培训资源最大价值。这一想法得到了县里的肯定和支持。2004年,云和县制定出台了《关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资源整合的实施意见》,明确劳动力素质培训的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组织管理,并成立县劳动力培训中心。
  毛荣理的提议,乐了农民却“损”了部门。慢慢地,他也成了“众矢之的”,有人抱怨:“经费都给你,培训工作也都给你干。”毛荣理清楚,改革会有阻力,创新就要破旧,而破旧就会挨骂,但为了农业增效农民致富,一切都值得。
创新做实农民培训
“老毛又开始发表格啦!”一段时间,这话在云和乡间村流传得很广。“为把培训任务进一步落到实处,毛荣理于2007年推出了劳动力培训、转移和异地开发三项工程月工作质量督察考评管理办法,”徐仙娥说,“新办法的考核结果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能更直观地反映各乡镇开展培训工作的情况。人们说的老毛发表格,就是指新的考核办法。”
  在新的考核办法激励下,云和各乡镇培训农民的干劲十足,并涌现出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赤石乡在临海垟村举办苗木嫁接结束大比武,雾溪乡在西坑村举办农民编簸箕比赛……各种比赛、比武与现场培训相结合,气氛热闹,农民看得到学得进,效果十分明显。“毛荣理还把学校搬到了县里,让农民更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养鱼师傅廖明林告诉记者,“当时缺少专业教材,老毛就下决心自己组织编。”为此,他一个个登门拜访,邀请全县各行各业的专家编写培训教材。经过努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转移农民法律知识必读》等14册计110多万字的教材陆续走进农民的培训课堂。“农村工作者学好这套教材,就能做好农村工作!”时任丽水市农办的一位负责人对这套教材赞不绝口,并订购20套供单位干部学习。
  创新的举措,踏实的工作,让云和县的农民培训走在全省的前列。据介绍,截至目前,云和县共培育持证“云和师傅”510名、新型职业农民860名;开展各类农业技能培训109期,10186人接受培训,培训范围涉及茶叶、电商、食用菌、中药材、社会服务等领域,云和的农民培训工作夺得了丽水市“十二连冠”。这“十二连冠”,是毛荣理为农民培训倾注了心血的成果,也是他退休后事业的“第二春”结出的果实。
苦心经营劳务品牌
“没有老毛,就没有‘云和师傅’,也就没有我这个百万富翁!”在四川广元开发食用菌的“云和师傅”张祖金感动地说。
  “云和师傅”是全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经国家注册商标的劳务品牌。2004年,为了给那些在异地创业、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一个名分,毛荣理第一时间想到了“云和师傅”这个头衔。“师傅是有技术、有身份且能带动其他劳动者的人才,他们能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受人尊重。”毛荣理说。
  “云和师傅”在异地创业就业,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为了让他们安心在外创业,毛荣理和他的同伴决心成为“云和师傅”的坚强后盾。
  2004年2月29日,大湾乡“云和师傅”张明苍在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与当地农民发生纠纷,造成经济损失。毛荣理接到张明苍电话后,拍案而起:“我们就是‘云和师傅’的坚强后盾,一定要为张明苍讨回公道!”3月4日,毛荣理和由云和县领导、技术专家等组成的纠纷调处工作组,日夜兼程,奔赴湖北谷城。经过调解,最终圆满解决了纠纷,为张明苍挽回经济损失3万多元。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安徽青阳、江西铅山、湖北随州……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毛荣理和同伴的身影。“要有效地维护外出创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建立完善相关组织,加强与所在地党委、政府的联系与沟通。”这是毛荣理历经千山万水、奔波40万公里之后,从解决纠纷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于是,毛荣理在“云和师傅”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了4个县(市)联络处、42个乡镇联络站、24个村级联络点,在全国各地织就了一张联络网,为他们提供信息、维权、接待等服务。
  2008年,国家工商局正式批准“云和师傅”商标。如今,“云和师傅”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云和师傅”的引领示范下,全县有1.46万名农民从事异地综合开发,足迹遍布全国29个省(市、区),年经济收入超13亿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