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严重缩水,野生鱼类基本绝迹

如何挽救正在消失的红碱淖

  地处陕西、内蒙古交界的红碱淖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曾经风景美好的红碱淖,正在遭遇严重的生存危机。数据显示,近30年来,红碱淖萎缩了将近一半的湖面面积。现在,湖中鱼虾难寻,鸟类迁移。是什么造成了这颗“沙海明珠”如今的境况呢?
水位下降 水体碱性升高
  水质变劣五类
  据神木县红碱淖风景名胜区办公室主任党亚波介绍,随着水位的下降,每年都会在湖岸线上留下一道痕迹。陕西省农业信息遥感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从1986年到2015年,红碱淖湖面面积大幅萎缩,特别是在2006年到2012年的六年时间里,萎缩趋势更加明显,每年减少的面积都在1平方公里左右。
  由于红碱淖的水位不断下降,被湖水覆盖的部分逐渐裸露出来。大片土地变成了盐碱地,湖水的PH值也在逐年升高。
  据了解,湖水PH值的正常范围应该在6.5-8.5之间。2011年国家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结果显示,红碱淖湖水PH值最高已达到了9.6。2015年,榆林市环保局在红碱淖布设了12个水质和底泥的采样点,监测数据显示,在所有检测点中,最重要的高锰酸盐指数均为地表水劣五类水质标准。
  野生鱼类基本绝迹
  遗鸥数量锐减
  红碱淖的湖水中曾经生活着17种鱼和80多种水鸟,这里也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最大的繁殖地。但是现在,随着环境的变化,湖水中的鱼虾基本绝迹,遗鸥种群数量锐减。
  “遗鸥的种群数量下降得非常厉害,从以前成群结队的大场面,到现在很小的片段化的镜头。”摄影师陈治平曾在过去的10年里用他手中的相机拍摄了很多遗鸥种群的照片,可近几年,他已经很难在湖区再拍到遗鸥成群结队的画面了。
  遗鸥是世界濒危物种,也是荒漠-半荒漠生态条件下的特有鸟类,属于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遗鸥主要栖息在海拔1200米—1500米的沙漠咸水湖和碱性淡水湖中,对繁殖地的要求苛刻,只选在四面环水的湖心岛上繁育后代。统计显示,2011年,红碱淖遗鸥种群数量大约为7000多巢、一万五千只左右,约占全世界遗鸥种群数量的95%以上。然而今年,遗鸥种群数量已经下降为不到4000巢。
  党亚波表示,水位降了以后,原来的湖心岛变成半岛,遗鸥繁殖的地方减少了。这就会导致遗鸥最后的栖息地消失,有可能在10年之内这个湖泊就要消失了。再一个,水质的变化引起食物链的变化,导致遗鸥的食物减少。
  多重因素影响湖区补水
  作为内陆湖泊,红碱淖水源补给的主要来源是地表水和地下水。近年来,红碱淖的湖面在不断萎缩,生态环境也逐年恶化。是什么造成了红碱淖的生态危机?
  红碱淖地处沙漠地带,降水量远远小于蒸发量。从2012年开始,这里的年均降水量只有350毫米左右,可年均蒸发量却达到了2000毫米以上。除此之外,作为红碱淖地表水补给主要来源的7条季节性河流,随着气候变化和人为放牧等因素的影响,1997年前后其中4条河流相继断流。剩余的3条河流中,内蒙古境内的营盘河和蟒盖兔河占了湖区地表补水量的80%,但在2006年以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这两条河流的上游相继建起了两座水库。水库建成后,营盘河的水全部被截流在了内蒙古境内。
  党亚波表示,现在给湖区供水的只有这条柒卜素河。这条河的补水量只占到湖区补水量的20%。
  除了地表水被截流,红碱淖保护区的地下水同样受到威胁。红碱淖保护区地处能源基地,受煤矿开采的影响,地下水层受到破坏,直接造成红碱淖湖区补给量的减少。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李佩成透露说,原来地下是煤层,水和煤把地下都充填着。挖掉之后,水就要漏失,漏失的话上面就干了,地下水位也就降了。
建立长效机制 给红碱淖“解渴”
  不仅主要补给的河流被截断,湖区周边还有煤矿开采作业,这些因素让红碱淖的地表水补给量减少了80%,同时地下水还面临着渗漏和流失的威胁,我们该怎样去拯救它呢?
  李佩成认为,水是生态之基,要把水环境纳入一个大的水文体系,建立跨省区合作的长效补水机制,寻求区域内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
  为保护红碱淖生态环境,近几年,国家陆续投入资金,在盐碱地上栽种适宜生长的芦苇,防风固沙。2015年底,国家水利部批复了红碱淖流域的水资源规划,计划在2030年前后,将红碱淖流域的总供水量控制在3140万立方米。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也举行了两次红碱淖湿地保护省际合作会商会议,就保护工作达成共识。2015年11月6日,两省区水利部门还签署了红碱淖保护工作备忘录,鄂尔多斯市同意通过营盘河上游的札萨克水库为红碱淖补水,每年总放水量原则上按100-150万立方米控制。目前,陕西和内蒙古就红碱淖首次补水工作还在进一步协商。
  (据央视网 张伯达/文 2016年9月7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