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食品药品安全

浙江“三大一严”专项行动查处违法行为1.2万余起

  □本报记者 郑慧玲
  本报讯 记者9月29日上午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16年全省食品安全隐患大抽检大排查大整治严打击专项行动(简称“三大一严”)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三大一严”专项行动期间,全省共抽检各类食品17.59万批次,排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近28万家次,发现并消除各类大小隐患4万多个,查处违法行为12488起,全省食品安全领域部分突出隐患得到有效治理。省食安办主任、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朱志泉通报“三大一严”专项行动情况,省食安办专职副主任、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卢永福、省农业厅副厅长张火法、省海洋渔业局副巡视员严寅央出席发布会,并围绕各自职能回答记者提问。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省食安委自今年3月1日开始,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为期半年的食品安全“三大一严”专项行动,按照“严密排查、问题导向、标本兼治、铁腕治患”总要求,聚焦食用农林水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牲畜屠宰、食品进出口、食品相关产品等7个重点环节和食用农林水产品种养基地、大型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批发交易市场、大型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加工经营集聚区等5个重点领域,实施全环节抽检、全领域排查、全方位整治。
  “三大一严”专项行动期间,各地、各部门以整治促规范、以短期促长效,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努力实现食品安全长“治”久“安”。省级层面,形成了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指导意见,扩大社会有序参与;出台了网络订餐监管规定,使第三方交易平台网络订餐监管有据可依。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41个县整建制完成追溯体系建设,2万多家规模主体纳入主体信息库,6090家主体实现主体追溯或过程追溯,118万余条定性检测数据上传追溯平台。
  各地、各部门还积极创新监管理念,跳出政府部门“单打独斗”的“小监管”模式,着力构建由“守信的从业者、尽责的监管者、理性的消费者、客观的传播者”共同参与的社会“大共治”格局。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渐入佳境,创造了多项“全国率先”,如组建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建立市级运营服务中心、出台创新型合同文本、建立公益资金管理办法、拍摄主题微电影等。农村食品安全金融征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食安金融联合惩戒机制逐步完善,截至8月底,全省共有26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采集各类主体信息62.2万户,报送食品安全不良信息722条,121家单位受到金融联合惩戒。
  国庆节来临,我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将加强对旅游景区、商业购物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以及消费量大的肉制品、乳制品、酒类、保健食品、畜禽水产品等节日特色食品的监管,确保各地节日期间食品安全,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的食品安全风险。同时,要求各地加强节日期间的应急值守和舆情监测,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和重大舆情事件,第一时间依法依规进行调查处理,做到反应灵敏,响应快速,措施有效。同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