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季颖
你见过在“跑步机”上跑着长大的鱼吗?杭州市富阳区五丰村村民丁云飞的池塘内就养着这样的鱼,这种鱼被人们称为“跑步鱼”,它是通过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养成的。近日,记者带着好奇来到五丰村看看“跑步鱼”的神奇之处。
记者在丁云飞的养殖塘看到,偌大的鱼塘一侧建有3条水泥槽,水槽内的水在不停地流动。“水槽两侧的设备都有大用处。”丁云飞解释说,“一侧的设备是由2.2~2.5千瓦宽频双段旋涡式鼓风机与纳米管相结合的流水增氧设备,并配备3千瓦底增氧设备,以保证池塘水体流动与溶解氧充足。另一侧是3千瓦的吸污系统,用来收集水中的鱼饵残料和鱼粪等,水槽还装有智能监测设备,能把水质情况信息实时反馈到手机上。”
据丁云飞介绍,3条水槽加起来的体积只有690立方米,虽然体积不大,但是载鱼量不少。去年由于是第一年尝试,放养量不大,选养了七星鲈鱼、太阳鱼、加州鲈鱼3个品种,其中七星鲈鱼成活率最高,达96%,销路也不错。“去年初见成效,今年就放心做了,共养了3万尾七星鲈鱼。
据推荐该项技术的美国大豆出口协会水产养殖技术经理周恩华介绍,这种新型的养殖模式将一个池塘分为鱼类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流水槽(池)用于‘生态圈养’吃食性鱼类,水质净化区则套养滤食性鱼、虾、贝类或种植水生植物。安装在流水槽上游的气体式增氧推水设备将流水槽中鱼类的排泄物等推集到指定的废弃物收集区,废弃物再通过自动吸污装置回收到沉淀池,最后通过沉淀脱水处理,成为蔬菜、瓜果、花卉等的高效有机肥,从根本上解决了池塘养殖水体富营养和污染问题。
池塘养殖是杭州市渔业生产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养殖空间减少、环境要求趋严,制约着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从2013年开始,杭州市农业局协同相关区、县(市)渔业管理、技术推广等部门开展了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的探索与应用,并于2015年在余杭区、萧山区、富阳区和桐庐县建立了4个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示范点。“一开始我还不敢用这样的方式养鱼,去年一年下来,发现它既省钱又有高利润,折算下来,每亩净利达1万元左右。”丁云飞笑着告诉记者,去年的实践表明,用药是原来的三十五分之一,原来捕捞5000公斤鱼需要10个人,应用这项技术后,只要4个人就能轻松地完成了;水槽内的水一直在流动,鱼好比一直在“跑步机”上跑步,这样养出来的鱼口感好,肉质与野生的差不多。这种养殖模式在有效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循环利用池塘水体,实现零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
据了解,截至目前,杭州市已建成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示范点19个、养殖水槽64条。到今年底,全市将建成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示范点25个、养殖水槽10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