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丽娟见习记者 季颖 通讯员 张骏
9月27日,浙江省第十三届林业科技周活动在桐庐中心广场启动,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赵树丛、副省长孙景淼出席启动仪式。本届科技周活动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森林浙江建设”为主题,内容丰富多彩,现场展示的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模式等,引起不少闻讯而来的农民和广大与会者的关注。
两种新模式,亩收入超过1万元
去年本报曾报道过“一亩山万元钱”十大创新技术模式,在本届林业科技周启动仪式现场,记者又发现了两种新的高效生产模式,它们的亩收入均在1万元以上。
这是我省林技人员针对林业资源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围绕林业主导产业与优势特色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充分挖掘土壤、气候和生态潜能,科学配置土地、物种、时空的结果。
其中一种模式是“高节竹高品质竹笋培育模式”。据介绍,高节竹是优良的笋材兼用竹种,生态适应性强,竹笋产量高,加工性能佳,在我省许多县(市、区)有自然分布。高节竹自然出笋期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比雷竹、毛竹迟。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与桐庐县农林技术推广中心合作,研发出以林分结构调控、季节性覆土、地下鞭系年际调控、土壤养分适时补充、竹笋采收等为核心技术的高节竹覆土“白笋”培育技术,生产的竹笋个头大、色白,外观明显改善,营养成分增加,适口性好。一次覆土,可在3-5年内生产高品质竹笋,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桐庐县莪山乡新丰村有300亩高节竹采用这种培育模式,结果显示,出笋期可延迟10天左右,竹笋价格较常规培育提高10倍以上,深受杭州、上海、宁波等地消费者欢迎,亩收入在1万元以上。
另一种模式是“林下白芨复合经营模式”。据了解,白芨是珍稀药用和观赏植物资源,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块茎供药用,具有润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同时在美容和工业行业用途广泛。我省是白芨的原产地和适栽区。目前,全国中药材白芨市场主要来自野生,尚无大规模人工种植。因其应用范围广,经济效益高。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通过多年研究,建立了白芨人工授粉技术,结实率高达90%以上;发明了超低温保存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建立了高成活率的繁育苗移栽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该品种分株繁殖率低的难题,在生产上获得应用。据悉,江山市碗窑乡家庭农场在猕猴桃林下套种白芨约60亩,年亩均综合效益达到1.2万元。
桐庐县横村镇城东村一村民在现场看了“一亩山万元钱”高产栽培模式展板介绍后说,过去怎么也想不到一亩山地能赚这么多钱,这都是科技的功劳。
几种新机械,高效轻便安全智能
浙江省拥有经济林近1688万亩,其中竹林1250万亩、油茶250万亩、山核桃78万亩、香榧55万亩。目前,在林业生产的施肥、垦复、采摘、初加工等环节,生产机械缺乏,工作效率低下。
现场展出的几种林业机械具有高效、轻便、安全、智能的特点,让人眼前一亮。这些林业机械涉及竹林翻耕、竹材采伐、竹蔸去除、油茶果脱壳和烘干、无人机授粉、竹笋剥壳、山核桃和香榧采收等作业环节。在劳动力缺乏且用工成本居高不下的当下,它们将对改善林业经营条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发挥积极作用。
其中一款剥笋机颇为眼熟,没错,它曾在浙江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上播出过,获得了“第四届浙江农民创富大赛”好点子奖。它的发明者是桐庐县横村镇城东村村民周金弟。当天,周金弟恰好在现场。
今年51岁的周金弟,只有初中文化,曾在链条厂干过,自己办过小五金加工厂,对小五金模具冲床加工等有浓厚兴趣。一次偶然机会,听朋友说市场上剥笋机紧缺,想到自己家乡盛产竹笋,便萌生了发明剥笋机的想法。
周金弟的发明灵感来自东北的剥玉米机。他在剥玉米机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完善,并从每年冬笋上市到次年春笋下市进行持续的剥笋试验,经过3年夜以继日的钻研,终于研制成功这台剥笋机。据他介绍,这台剥笋机总投资10万余元,只要把竹笋放入该机入口,肉、壳就从出口处自动分离,每小时可剥鲜笋500公斤,是人工剥笋的10倍。
在现场,由青田县瓯青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山茶果破壳分离一体机和烘干一体机同样受到参观者好评。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的山茶果破壳分离一体机,可根据茶籽的大、小、方、圆、长、短、扁,分级筛选,茶籽壳分离干净率达98%。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分拣必须等山茶果晒干后进行,如果天气不好,茶籽容易霉烂,会给种植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该机器是直接对鲜果进行分拣,不会出现霉烂问题,提高了茶油品质。而且,它省时省力省电,每小时可分拣油茶鲜果750-1000公斤,仅耗4度电,1台机器工作8小时可抵70个人工。目前,山茶果破壳分离一体机已获得9项国家发明专利。
现场展示的无人机授粉技术,是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木本油料团队在浙江大学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研究中心和北方天途航空技术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支持下,以山核桃、香榧授粉为技术突破口,在形成花粉处理、较长期贮存、调配技术等基础上研究而成。富阳、淳安等地经过多次试验,均取得增产、提质和增效的效果。其中,淳安县威坪镇蜀阜村的山核桃林采用无人机授粉后,平均株产果实23公斤,比常规授粉增加5.96公斤,喷粉作业效率相当于人工的30-50倍。由此,山核桃等风媒花树种主产区实施大面积人工授粉变为可能,为长期高产稳产打下了基础。
现场展出的机械设备、设施还包括我省正在推广的山核桃和香榧采收网、方便林技人员高效服务林农的智能工具“林技通”等。
一堂讲座课,教你如何种好珍贵树种
降香黄檀可用作绿色观赏植物、城市绿化树种;南方红豆杉在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的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在平原干燥地区生长受抑制,寿命可达1000年以上;刨花楠喜温暖湿润气候,适生于潮湿多雾的山坡沟谷地带……现场展示的十多个珍贵树种介绍让前来参观咨询的农民获益匪浅。
珍贵树种观赏价值高、材质好、用途广。为此,我省制定了《珍贵树种资源发展纲要》,并筛选出黄檀、降香黄檀、浙江楠、紫楠、桢楠、南方红豆杉、榧树、毛红椿等79个适合我省种植的珍贵树品种。今年,省委省政府又启动了“新植1亿株珍贵树五年行动计划”。启动仪式后,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徐大平作了题为《发展珍贵树种,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专题讲座。
徐大平说,发展珍贵树种是增加就业、藏富于林的最好选择,最能体现“森林文化”,因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具有珍贵树种情节,目前以珍贵树种为背景的观光林业越来越有吸引力。
徐大平介绍了发展珍贵树种的几种主要模式。比如,可在“四旁”种植珍贵用材树种,在美化环境的同时生产珍贵木材;利用农林复合经营或次生林混交培育珍贵用材林,增加林地产出;新建珍贵树种用材林,实现高度集约经营,增加就业和单位面积产出;利用生态公益林改造发展珍贵树种,采取林下套种和单株择伐的方式,发展近自然林业;还可以把发展珍贵树种和林下经济结合起来。
徐大平说,目前限制珍贵树种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经营和投资回报期长,林地使用权和林木产权不稳定;珍贵树种对立地和环境条件要求严,种植技术含量高;投入发展珍贵树种的资金量大、流转困难;优质珍贵树种良种苗木短缺,栽培技术不配套;国家扶持力度小等。
徐大平表示,发展珍贵树种有利于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我国应启动“藏富于林”计划:发展高度集约经营的珍贵树种人工林,在生产珍贵树种的同时,带来更好的生态效益;国家应重点扶持珍贵树种人工林流转,增加珍贵树种林抵押贷款;加大对珍贵树种的科研投入,鼓励各地建立示范基地,并在城镇、村庄、校园等绿化中推广使用珍贵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