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希师
本报讯 农业基础薄弱,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较多困难,资金紧缺尤为突出。在此情况下,农村产业融合之路怎么走?全国农村产业融合试点县——安吉县的实践是:通过财政支农资金这个小杠杆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以“跳出农业看农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思路,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说到安吉农业,不得不提在市场上名声大噪的“安吉白茶”。多年来,安吉县在财政支持资金支持下,建立健全安吉白茶生产标准化体系,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标准园、示范区的茶叶生产过程基本实现全程监控……在此基础上,安吉逐步走上“生态种植稳业、规模加工兴业、品质品牌强业、休闲旅游活业”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道路。
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被誉为“中国白茶第一村”。黄杜村雅思茶场茶农薛勇,早在2002年就开始承包山地种白茶。“我刚开始种茶时,茶场对面的山头还有大片荒地,如今已是满山翠绿。”据薛勇介绍,随着安吉白茶的发展,黄杜村发生了明显变化:村道越修越宽、房子越建越好、茶园越来越美。与此同时,村民脑袋也越来越灵活,他们利用白茶这一当地的优势农产品,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借助入驻黄杜村的帐篷客度假酒店越来越旺的人气,他们从卖茶叶向卖风景转变,不仅使茶园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还为村民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从前半公斤茶卖500元,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在景点一杯茶就能卖到40-50元。”该村党支部书记盛阿伟告诉记者。
黄杜村的茶旅结合是安吉县利用财政支农资金推进产业融合的一个缩影。据悉,仅2015年,安吉白茶产业提升项目就获得了1000多万元的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支助。近几年来,安吉的茶业企业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的作用,有的建起了茶博馆,深入挖掘茶文化;有的建起了生态茶园,全面推进茶园生态化改造;有的延伸开发白茶产品,让白茶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据安吉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县白茶产量1810吨,产值22.58亿元,全县农民收入的相当部分来自于白茶。农业园区向景区转变,带动了安吉旅游业的发展。2015年,全县农业休闲园区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6.1亿元。
桑叶用来养蚕,蚕茧用来卖钱,桑果加工成果汁,蚕沙用来养鱼,鱼塘塘泥给桑树作肥料;废弃的桑枝打碎后被制作成菌床,菌床上可以种菇,废弃的菌渣又可以用来种桑树……安吉县通过蚕桑循环农业利用示范建设项目的财政支持,走出了一条立体循环的蚕桑产业融合之路。目前,项目核心区年蚕茧收入90万元,桑果收入90万元,休闲采摘游收入15万元,养鱼收入80万元,几项合计,收入达275万元。
该项目还带动了定胜河流域1.08万亩桑园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优质高效发展之路,推动了休闲观光蚕业的发展,提高了桑园的单位面积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种桑养蚕带给安吉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让游客参与相关活动,体验蚕桑文化,弘扬蚕桑文化,打开美丽乡村经营的大门,达到强村富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