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畜牧兽医

《浙江省畜牧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组织实施五大工程助推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

  •   《浙江省畜牧业“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近日正式发布,《规划》围绕发展目标和主要建设任务,以支持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统筹安排财政支牧资金,引导带动地方和社会投入,组织实施五大工程,助推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
      一是美丽畜牧生态工程。按照土地承载能力和清洁生态美丽要求,改造提升所有保留牧场,促进养殖业与种植业的有机融合,全面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打造生态安全、环境友好型畜牧业。
      (1)美丽牧场建设项目。结合农业部标准化生态示范牧场项目,在畜禽良种化、生产装备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资源化的“五化”要求基础上,重点支持规模场进行洁化绿化美化提升改造,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周边配套发展种植业,“十三五”期间共建设1000个美丽牧场。
      (2)万场生态化提升项目。对保留下来的10000多个生猪养殖场,在巩固治理成果基础上,组织市县按照农牧结合、治理达标、生态长效的原则,进行进一步提升改造;全面开展家禽、草食动物养殖场生态化改造,实现全部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3)绿色发展示范县推进项目。借鉴上海松江模式,在畜牧业重点县创建一批农牧结合示范场、示范区,在园区或整县制探索建立PPP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模式,培育发展社会化服务主体,联动生态家庭牧场、标准化生态示范场和美丽牧场,实现全县域养殖业与种植业资源循环,“十三五”期间建成20个整县制美丽生态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
      (4)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项目。加快秸秆、笋壳等饲料化技术研发和集成。扶持牛羊规模养殖场引进配套的农作物秸秆等集中处理技术与设备;支持组建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作物秸秆收集、加工、贮运中心,推进秸秆饲用产业化,引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争五年内组建农作物秸秆饲用收集加工中心(平台)50个,年转化秸秆等100万吨以上。大力推广高效利用畜禽粪污的优质牧草品种,因地制宜建设资源循环型牧草基地。
      (5)省外畜产品供应协作项目。协调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畜产品缺口和储备需要,把省外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列入支持内容,与畜牧业大省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鼓励我省企业“走出去”兴办养殖场,在周边省选择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规范化规模猪场、蛋禽场等,作为稳定供应我省的定点基地。会同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共同制定供浙畜产品基地风险评估制度,实施规范管理。
      二是健康畜牧安全工程。重点是通过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增强动物防疫检疫、投入品管控和畜禽屠宰流通监管能力,提升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水平,保障我省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打造健康安全型畜牧业。
      (1)检疫设施改造项目。对区域性产地检疫申报点和屠宰场检疫工作室进行规范化提升和设施化改造。在畜禽养殖主产区,对300个区域性动物检疫申报点,统一外部形象和标识,统一设施设备配备,统一信息化监管,实行集中现场查验模式,提升工作效率和能力。对所有屠宰场(厂)检疫工作室统一外部形象,统一配备快速抽检设备,统一信息化监管系统,提升屠宰检疫检验规范化水平。(2)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项目。建立健全全省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力量。组织开展多元化技术培训、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和技能比武,培养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技术人才。按照农业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配备和更新仪器设备,建立省级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变异监控技术平台和P3实验室。建立健全疫苗常温、冷冻、冷藏运输、贮存、使用等环节的全程冷链体系、标准化应急防护物资和消毒物资储备库,配备监测采样车、疫苗运输车和机动消毒喷雾器等设施设备。(3)动物流通监管体系提升项目。在闽赣浙等省际边界新建2个省际高速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在浙西和浙北新建调入动物和动物产品隔离留验场2个,完善调入动物和动物产品流通防疫监管屏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省外调入动物和动物产品流通防疫监管屏障体系。(4)饲料兽药和畜产品质量管控项目。推进高端、环保型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全面推行环保性饲料生产和使用。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省级具备饲料和兽药主要成分、畜产品主要药物残留及农业部公布的禁用物质的定量检测与分析能力,市、县具备畜产品中常见禁用物质和兽用抗菌药物残留定性检测能力,逐步形成省级核心监测、区域性监测和畜禽养殖场内部监测相配套的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养殖、屠宰、收购贩运等各环节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特别是饲料中重金属和抗生素的监测,逐步杜绝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加强牧场投入品、生鲜乳收购站与运输车辆等管理,严格记录制度,逐步推行畜产品准出制度、诚信档案制度及“黑名单”通报等制度,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5)畜禽定点屠宰企业改造提升项目。引导畜禽屠宰企业改造提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每年改造(含新建、迁建)10家畜禽定点屠宰企业,对畜禽屠宰车间、屠宰设施设备、检疫检验设备、冷库冷链设施、无害化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以及水、电、防疫等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提升。鼓励大型屠宰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经营业务,配置与流通范围相适应的冷链设施,提升自主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到2020年,力争全省生猪屠宰规模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屠宰企业出厂肉类产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9.5%以上,屠宰环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培育入围全国屠宰量前50位的生猪屠宰企业3家以上。(6)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提升项目。对41个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进行技术改造,淘汰或改造部分生物安全性和环保性相对落后的处理设施,规范无害化处理工艺流程,提升无害化处理技术水平。探索建立病死畜禽“跨区域、多品种、多环节”联动处理机制,立项研究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提升和完善无害化处理机制,保障无害化处理工作可持续运行。(7)畜牧兽医行政执法队伍能力提升项目。依托省内科研院校,建立畜牧兽医行政执法队伍继续教育基地1-2个,重点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畜禽屠宰、兽药饲料等畜牧兽医行政执法队伍的常态化、系统化、规范化培训和教育,提升畜牧兽医行政执法队伍能力;依托有关肉类屠宰厂和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建立全省动物检疫人员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现场实训基地2-3个,定期开展官方兽医和协检人员现场实务培训,切实提高动物检疫人员业务水平。
      三是特色畜牧精品工程。重点是通过提升养殖规模化、设施化和集约化水平,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全产业链融合型组织和知名度高的企业品牌,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畜产品“金名片”,创建若干畜牧业特色小镇,振兴浙江特色畜牧产业。
      (1)“两头乌”等地方猪产业提升项目。以金华“两头乌”猪、嘉兴黑猪等地方猪种为重点,适度开展杂交,改进饲养方式,提升生产性能和肉品品质,在原产地建设一批特色地方猪种示范养殖基地。深度挖掘地方猪种文化,配套相关节庆活动,联动餐饮和畜产品加工企业,打出一批地方优质猪肉品牌,形成优质优价良性发展模式。
      (2)特色家禽产业提升项目。以优质土鸡、绍兴鸭、浙东白鹅等为重点,引导培育一批领军型大型企业,联动合作社和农户,推广应用先进设施、水禽旱养等先进养殖技术,全面提升家禽产业标准化水平,联动淳安等26县发展园林放养优质土鸡、海岛养鹅,组织开展特色家禽推介活动,打出一批特色家禽产品品牌,形成一批产值超亿元的特色家禽产业区块。
      (3)湖羊产业提升项目。加快推进湖州、嘉兴主产区湖羊规模化、生态化养殖,其他地方根据秸秆资源布局一批适度规模的生态湖羊场,湖羊存栏量增加到200万只。在主产区配套建设若干个集中屠宰场及交易市场,积极推进湖羊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餐饮开发。联动湖羊节庆活动,建设湖羊文化馆,做强湖羊品牌和消费市场。
      (4)蜜蜂、兔等其他产业提升项目。支持标准化蜂场建设、中蜂发展、蜜蜂授粉及加工品牌建设,在蜜源植物资源丰富的丘陵山区,培育2-3个新兴蜂业主产区,打造5个蜂业强县。发挥我省长毛兔、獭兔种业优势,提升皮兔、长毛兔规模饲养水平,在丘陵山区发展肉兔产业,为消费者提供多样性肉类的补充产业。继续鼓励天台黄牛、象山肉鹅、仙居土鸡、平阳蛋鸽、上虞鹌鹑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5)特色畜牧“一区一镇”培育项目。重点围绕生猪、优质禽、湖羊、蜜蜂、兔子等特色产业,选择具备产业竞争力、消费区域优势和旅游休闲条件的主产区,建设5个以上特色畜牧业集聚区。以大型龙头企业和特色畜牧业原产地为基础,推进特色畜牧业生产、加工、消费、旅游、休闲和文化体验融合发展,打造10个以上畜牧特色强镇。
      四是智慧畜牧创新工程。围绕畜牧种业提升、畜牧科技集成、畜牧机器换人和“互联网+畜牧”,全面提升畜牧业科技水平,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1)畜禽种业提升项目。围绕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鼓励培育新品种,提升种业产能。对纳入省级保护名录的33个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全面实施协议保种制度;选择部分特色优势明显的地方品种进一步选育提高,扶持5-8个地方保护品种开展新品系的培育与推广,力争麻鸭青壳系、湖羊、长毛兔、浆蜂等在全国的供种率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争取通过国家级审定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2-3个。支持做大做强种业企业,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种猪、湖羊、长毛兔、蛋鸭、优质土鸡、蜜蜂等种业集团。全省达到年提供种猪30万头、家禽4亿只、种兔60万只、种羊3万只、种蜂2万只的供种水平。衢州市宁莲畜牧业有限公司生态牧场全景
    (上接C1版)
      (2)畜牧兽医科技集成示范项目。围绕提高畜禽主要生产经济指标,加强关键适用技术攻关,集成现代畜牧兽医科技,推进规模养殖场精细化管理,推广标准化综合生产技术。每年改造提升20家存栏3000头以上养猪场,争取母猪PSY指数(母猪年提供商品猪数量),从目前的年均16头提高到20头以上,提高饲料转化率和生猪生长速度。同步推进一批家禽和草食动物科技养殖示范项目。
      (3)畜牧业“机器换人”和物联网推进项目。大力推进畜牧领域的“机器换人”,每个主要畜禽产业建立5个以上示范场,全面推广自动喂料系统、草食家畜全混日粮配制与饲喂、排泄物清运与综合利用、环境控制、养蜂专用平台等关键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加快普及畜牧业物联网技术,组合无线传感器监测、智能调控和远程监控系统、二维码等畜产品标识显示技术,建设一批智慧畜牧业示范基地。
      (4)推广“互联网+畜牧”(电子商务)发展项目。充分发挥互联网大省优势,创建“互联网+畜牧”,着力打造一批知名的畜产品电商企业。引导畜牧养殖、畜产品加工企业、饲料兽药企业在电商平台、农产品大宗交易市场开展网上营销,创建一批全国知名的畜牧产品电子商务品牌。建立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信息可视、质量可追溯的智能化透视系统,破解“杀白”禽产品信任瓶颈。(5)畜牧兽医行业信息化管理项目。在现有的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畜禽养殖、生态化治理、无害化处理、定点屠宰和饲料兽药生产等管理模块,实现畜牧业生产、流通、屠宰加工、销售及监督执法等全程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建立畜牧业管理大数据。加大对市、县信息化系统的服务和培训,实现省级平台与地方平台的数据联建共享。(6)国内外畜牧业合作项目。按照畜牧业合作开放要求,加强与国内外畜牧业同行的合作交流,继续引进适合我省需要的国内外先进的畜禽品种、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十三五”期间要针对提高牧场技术生产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技术难题与国外开展合作研究,组织引进畜禽新品种5—6个,新装备若干套(件)。加强与兄弟省市合作共建,进一步提升畜牧业对口帮扶、产业对接工作。
      五是新型畜牧创业工程。重点是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畜牧业全产业链,创新服务机制,联动大众创业,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1)社会化服务提升项目。大力培育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动物防疫、兽医诊断与安全检测、畜产品购销与加工、沼液配送等服务主体进行扶持。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建设,加大对县乡兽医诊疗、技术推广等队伍的培训力度,夯实基层技术支撑体系。“十三五”期间,全省建成若干个畜禽联合育种平台、饲料原料采购平台、养殖粪污综合利用平台和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全省畜牧兽医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构成。(2)全产业链融合项目。鼓励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合作社、饲料兽药和屠宰加工企业等抱团组建大型合作社或联合社,做大做强一批畜牧业全产业链,力争到2020年,全省培育5条以上产值超10亿元的大型畜牧业全产业链。在淳安等26县培育一批产值超亿元的特色畜牧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产业链联动发展和利益分配机制,更好促进农民创业增收。(3)金融保险服务推广项目。进一步拓展死亡动物无害化和保险联动实施范围,积极探索完善跨县域联动机制。创新畜牧业金融服务,探索完善畜牧业抵押贷款和“合作社(龙头企业)+金融信贷+养殖户”等信贷模式。探索拓展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畜禽品种的价格保险,开发多样化的畜牧业保险产品,推出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畜牧业保险品种。完善风险救助机制,对遭受自然灾害或重大疫病的养殖场户进行政府救助。(4)新型主体培育项目。推动大型畜牧企业和畜牧行业协会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大学毕业生投身畜牧业,引导新型农民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流通服务等,在全省培育1000个新型畜牧人。加强对青年从业者的联系培养,建立牧业青年企业家和专家联盟。 本报综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