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开学综合征”来袭 你家孩子中招了没

  美好的暑假结束了,新学期开始了。不少学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不适应,例如困倦焦虑、厌学、上课走神、情绪不稳定等等。心理学家称为“开学综合征”。面对孩子的这种状态,家长、老师不免感到着急,往往采用呵斥、批评等方法敦促孩子进入学习状态,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学期的节奏?
正常心态看待“开学综合征”
  开学综合征与上班综合征一样都是人们在一段长时间休假之后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工作中时产生的不适应现象。心理咨询师马骋表示,“这种不适应来自于生物钟的调整。假期可能会晚睡晚起,饮食上也不是很规律,而且假期中人的神经处于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开学之后进入到规律的、相对有节奏的学习生活中,无论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一定的适应期”。
  开学综合征是一种正常的状态。马骋说:“很多孩子的开学焦虑来自于家长的压力,比如言语上的催促和命令。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可以快速进入到开学状态,至少在开学前一周要有一个调整期,首先需要进行生物钟的调整。很多孩子在开学后紧张、焦虑、失眠,一个原因即来自于生理的规律,但这种规律的养成和改变都不是一天形成的,需要慢慢调整。”马骋建议道,“在调整生物钟方面,家长可以让孩子在睡前喝一些牛奶,用一些对睡眠有帮助的方式帮助孩子尽快调整生物钟。”
  作为家长,不要简单粗暴批评孩子“不上进”,建议家长换位思考,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多积极正面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尽快开启新学期的多彩校园生活。
家长、学校配合效果好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学校也应相应地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开学综合征”。比如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实现从假期生活到学校生活的衔接,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来“收心”。“假期生活因人而异,丰富多彩,很多孩子在开学之初的心思可能还在假期经历上,通过组织这样一些‘收心’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把精力重新聚焦到学习生活上来。在生活方式上,因为不同的学生在假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家长和老师还应帮助学生在生活方式上尽可能与学校生活一致起来”。
  假期舒适的生活让孩子留恋,使他们对开学后要面对的紧张学习生活产生抵触心理。其实这是孩子们普遍存在的对新学期的一种“畏难”情绪,在大多数学生身上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学习状态的不同,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回顾上学期已经讲授过的知识,帮助学生找回状态,建立学习新知识的自信心。”马骋说道。
  大学新生更应引起关注
  储朝晖认为,大学一年级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在开学后的适应期与中小学生有所区别。“最关键的转变是从主要在考试压力下的学习生活转变为怎样积极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进入大学后没有根据自己的潜能、现有条件和社会需要建立起新的目标是大学新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大学生正是因为在刚入学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出现了逃课、荒废学业等消极现象。所以大学生在开学后的适应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树立新的目标,即在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当中要干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之后,才有可能很好地度过开学后的适应期,拥有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
  马骋则表示,所有人在高考过后都会有一个松懈的阶段。“我见过很多大学生在初入大学时会有一个适应不良阶段,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他们离开了原生环境。环境的适应需要一定时间,其时间的长短和方式与每个人的性格有关,也跟是否能与同学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相关。其次,大部分考上大学的人是高中阶段表现比较优秀的人,在大学中将面临新的竞争,其中一些人的表现可能不如高中阶段出色。而且大学新生曾长期处于父母的保护之中,没有真正独立自主地生活过。这种从优秀到平凡、从依赖到自主的转变也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去适应。这些方方面面的压力都造成了他们开学的一些不适应。而最简单的支持应该就是来自新朋友的支持,所以大一新生会比较看重人际关系的重新建立”。
  该如何缓解压力,马骋建议,一是需要父母和亲人的家庭支持;二是得益于自身因素,比如性格是不是乐观、适应性是不是很强、适应周期的长短等等;三是个体调节心理情绪的能力;四是社会支持系统。
(摘自《中国科学报》 韩天琪/文 2016年9月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