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学家赖建诚在《经济思想史的趣味》中说:“我年轻的时候看过长辈咬着牙签在马路上走,心想这个人真奇怪,万一跌倒不正好刺入喉咙?我父亲说这是因为大战期间大多数人粮食不足,咬着牙签在路上晃悠是在炫耀吃过饭了。”
衔着牙签炫耀这件事由来已久,《唐·吉诃德》中就讥讽道:“那些可怜的有身份的人,为了炫耀自己的身份,在家里偷偷地胡乱吃一些东西,牙齿间并没有什么可剔之物,可是走到大街上却要装模作样地剔牙!这种人真可怜,为了那一点点体面!”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口里叼着牙签正是“炫耀性消费”。炫耀在中外经济行为中普遍存在,比如新几内亚某些部落的酋长,就会定期把值钱的东西放在门口展示,然后一把火烧掉给族人看。
衔着牙签表示我已经吃饱了,在粮食紧缺的时代,吃饱的确是让人羡慕的。衔牙签第二层意思是我吃肉了。在肉类是奢侈品的时代,告诉别人我吃肉了就和在朋友圈晒山珍海味的道理一样。它还有一层意思则是:我上馆子吃饭了。
杜克大学历史学教授皮特斯可在其著作《牙签》中说:19世纪80年代美国高档餐厅开始免费供应牙签后,食客结账出门时都会抓一把牙签,然后拿一枚衔在嘴里,以示刚在餐厅就餐。能在餐厅就餐当时都属于富裕阶级,这种口衔牙签的炫耀性举动,如同今天手持新款苹果手机。
(摘自《深圳商报》 岑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