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卫计委联合省人力社保厅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各个方面为孩子、家长以及儿科医生排忧解难。
与全国相比,浙江发布的《实施方案》有何特色?重点是什么?对老百姓而言,又意味着怎样的改变?省卫计委妇幼处处长胡崇高对此进行了解读。
每年需培养500名儿科医生
据测算,到2016年底我省户籍人口将增加约10万人,并且新生儿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儿童医疗服务需求增长迅速。但与增长的需求不相匹配的是,目前,我省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不足,每千名儿童仅拥有0.59名儿科医生,低于国家有关要求。
同时,由于儿科工作面临难度高、强度高、风险大等问题,儿科医生转岗转行现象普遍。数据显示,近3年,全省51%有儿科的医院出现儿科医生流失,16%承担儿童保健工作的医院出现儿童保健医生调离。儿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科科室招聘难现象也屡见不鲜。“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胡崇高表示,培养、培训儿科医务人员,势在必行。《实施方案》提出,争取到2020年,全省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8名,较国家0.69名的要求提高0.11名。这意味着,5年内,我省需每年培养、培训、转岗500名儿科医生。
早在此前,作为教育部批准设立儿科专业的8所院校之一,温州医科大学时隔14年重新恢复儿科本科招生,第一批招生人数25人。各大综合医院也在适当增加儿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数量。“但无论是本科培养还是规培,都需要一定时间,远水救不了近火。”胡崇高表示,《实施方案》专门提出,要开展市、县级医疗机构相关专业医师的儿科转岗,“跟以往‘儿科不够,内科来凑’不同,所有符合条件的转岗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在原专科执业范围的基础上增加儿科执业范围,并进行定期考核。”
收费标准不低于成人医疗服务
此前,造成儿科医生流失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工作强度与收入不成正比。以同职称、同年资医生年薪为例,省儿童医院儿科医生相比同级别的其他综合性医院的医生,大约要低2万元左右。
因此《实施方案》提出,要适当提高儿科医务人员待遇。合理追加绩效工资总量,专门用于建立对在岗儿科医生的岗位补贴,使其收入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对从事儿科工作满30年的医生,参照教师、护士的办法,由医院发放一次性退休补贴。同时,适当提高儿童医院中高级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儿童医疗服务价格相对偏低,是造成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偏低的另一个原因。
《实施方案》指出,要合理调整儿科医疗服务的价格,规定对于儿童临床诊断中的有创活检和探查、临床手术治疗等体现儿科医务人员技术和价值的项目,收费标准要高于成人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根据国家2012年出台的医疗服务价格目录,针对6岁以下儿童的部分项目收费可提高30%。“至于具体哪些项目可以纳入、提高多少比例,还需同物价和人力社保部门进行讨论,出台具体配套政策。”胡崇高表示。
那么,儿童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会不会增加老百姓的看病负担?
胡崇高表示,调整后的医疗费用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由政府财政对医保兜底。《实施方案》发布后,人力社保部门还将着力扩大儿童参保覆盖面,并增设儿童大病保险,对部分治疗必须且疗效明确的高值药品,通过谈判逐步纳入支付范围。
提升基层儿童医疗服务能力
由于收入少、风险大等问题,综合医院办儿科、儿科医院增加床位的积极性不太高。目前,我省每千名儿童仅拥有床位1.3张,低于国家2.2张的要求。《实施方案》指出,要增加儿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到2018年,二级乙等以上(含)综合医院开设儿科门诊,二级甲等以上(含)综合医院应设置儿科病房,床位数占总数的2%以上,纳入等级医院评审范围。到2020年,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2张。
据了解,我省各大医院儿科接诊的患儿,很大一部分是常见病、多发病。“很多都是可以在基层医院解决的问题,但长期以来,家长对基层医院信任度不高,孩子一生病就跑大医院,加剧了城市医院儿童看病难问题。”胡崇高认为,只有基层儿童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全省40岁以上高龄孕产妇比例增加,危重、早产儿以及出生缺陷的儿童数量也在增多。为此,迫切需要提升全省儿童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实施方案》明确,每个市、县建立1个儿童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各市指定1家医疗机构配备危急儿童转运的专业人员、车辆和相应设备,纳入院前急救体系。
今年,省财政已下拨3000万元,用于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抢救设备采购,明后年的计划也已制定。
沈晶晶 林莉 张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