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唐豪
省致富带头人、绍兴市劳动模范、诸暨市领军人才、诸暨市农业开发先进个人……虽说是一个普通农民,但冯永才头上的光环很是耀眼。创业13年来,他全心全意帮助山区农民种植甘薯,提质增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立志农业,助农增收
种甘薯是诸暨市璜山镇的传统产业,亩产量在2000公斤左右,但苦于销售渠道狭窄、深加工企业缺乏,农户种植甘薯的积极性很低,种植面积从原有的3.8万亩锐降至本世纪初的5000亩。
2002年,冯永才看到大片土地被荒废,感到很心痛,毅然放弃电镀厂月薪2000元的管理工作,回到家乡从事甘薯种植、加工。“虽然我从事的是农业,在规模和效益上都比不过工业企业,但服务的对象是当地村民,可以帮他们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收入。”
从2003年开始种植甘薯,到2008年创办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进行甘薯深加工,到如今的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冯永才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不辞辛劳,提升技术
2011年,冯永才邀请北京市大兴区农科所原所长毛志善到诸暨对种植户进行甘薯种植技术的培训指导。“要想用科学的方法种植甘薯,首先要改变农户原有的种植习惯。”这对冯永才来说,可是件头疼的事,“比如农户在给甘薯除草的时候,老方法是‘翻苗’,‘翻苗’会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延迟10天左右,直接导致产量下降10%。而科学的方法是‘提苗’、‘打头’,然后进行除草。”
从品种选择到栽培方法,从甘薯地除草、施肥到收获,冯永才陪同毛老师在诸暨的五镇一乡山区四处奔波,给农户开展了一场场的专业培训。然而,大部分种植户仍按老套路种植。“那段时间,平均每个月得跑下去七八趟,要改变农户的种植习惯真的很难。”冯永才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有些无奈,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一头扎进工作中去。
后来,冯永才决定改变策略。“何不选几个典型农户进行指导培训呢,他们的产量上来了,其他农户自然就会去仿效了。”想到了解决对策,冯永才立马开始着手典型农户的选择和培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接受科学种植方法的农户越来越多,冯永才更是主编出版了《甘薯标准化栽培技术》一书,免费赠送给甘薯种植户,让更多的农户学习甘薯科学种植的技术和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的努力,冯永才培训种植户1500余人,使甘薯的平均亩产从原来的1500-2000公斤提高到2500-3000公斤,最高亩产达4000公斤。
推广良种,拓宽销路
冯永才在帮农户提升甘薯产量的同时,于2010年在农户间推广紫薯种植,进一步增加农户的收益。这又是一条漫长且艰难的道路。“甘薯售价大约在1-1.4元 /公斤,紫薯售价1.4-2.4元/公斤,从经济效益上来说,紫薯肯定比甘薯好很多,”冯永才说,但没人愿意种,他们觉得紫薯产量低、比较效益不高。
冯永才一次次对种植户做思想工作,并且保证提供种植技术,产品订单收购,部分农户才答应种植紫薯。紫薯种植第一年,产量就达到了1500公斤/亩,效益也不错。种植户尝到了甜头,开始一心种植紫薯,紫薯的推广面积也越来越大。目前种植紫薯比较好的农户,亩产量达到3500-4000公斤,亩收益7000元左右。
当种植户掌握了种植、收获技术,产量大幅度提升,拓展销售渠道又成了冯永才的头等大事。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朋友的介绍,冯永才萌发了基于互联网进行营销的理念。说干就干,冯永才通过市场招聘、朋友推荐,组建了一个互联网营销团队,主要负责销售薯片、薯饼等休闲食品。“今年8月初,我还招聘了一位专业的淘宝运营,他第一个月的销售额就达4万多元,今后会逐步扩大我们的互联网营销团队。”说起自己办公室的那位小伙伴,冯永才满脸自豪。
造福当地,辐射周边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每逢甘薯收获的季节,冯永才都要雇用60-80个季节性用工来帮忙甘薯的收获、清洗、去皮等工作,每工每天支付120-150元不等的劳务费。几年来,冯永才的合作社累计解决了25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目前冯永才的合作社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诸暨市385家农户签订订单甘薯基地1800多亩,并辐射服务到周边县市1.5万亩,为山区农户增加收入450万以上,开发加工的薯类休闲食品也让甘薯的附加值提高了25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