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浙江气象

白露白迷迷 秋分稻秀齐

农作物需加强霜冻防御

  □本报记者 葛勇进
  这两天,受偏东气流影响,我省大部地区出现了阵雨天气,其中浙北北部和浙南地区局部中到大雨,气温也明显下降,白天最高气温大都在30℃左右,最低气温在20℃上下,早晚被秋凉渗透,暑热已无影无踪。接下来一段日子气温将震荡着逐渐下降。季节转换之际,气象专家提醒公众要注意生活作息的调整,早晚不要贪凉,要注意做好身体保健。
未来一周全省阵雨天气增多
  盛夏时节,雷阵雨往往是噼里啪啦耍上一阵儿,并夹杂着暑热闷湿,来得快,去得也快。进入白露时节,雨水淅淅沥沥,会散发着丝丝凉意。
  省气象台近日发布的中期天气趋势预报,未来一周,全省阵雨天气增多,10日全省阴有阵雨,11日浙北地区雨止转阴到多云,其他地区阴有阵雨;12-13日全省多云,午后局部阴有时有阵雨,14日全省多云到阴,其中浙西地区转阴有阵雨,15-16日全省阴有阵雨。“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水让气温进一步向秋季靠拢,未来几天,浙北地区最高气温仅26℃-28℃,其它地区29℃-31℃;早晨最低温度浙北地区21℃-23℃;其它地区23℃-25℃。早晚出门需要适时的添加衣物了。
  白露之后,我省就将进入由夏入秋的过渡期,随着天气逐渐转凉,离真正的秋天已不远了。如果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气象部门就会宣布入秋。我省常入秋的时间在9月底至10月初。
农作物需加强霜冻防御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人们常说“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省气候中心专家介绍,霜冻是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农作物细胞之间的水分结冰,不断吸收细胞内部的水分,形成细胞脱水,导致农作物枯萎或死亡的灾害现象。有时植物表面虽无白霜,但由于地表温度在0℃以下,农作物依然受到冻害,称作黑霜,也是霜冻的一种类型。
  霜冻提前给农作物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农气专家介绍一些农作物防霜冻的措施:
  1.灌溉法:在霜冻发生的前一天灌水,保温效果较好。稻田灌水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高,相对气体就少,土壤热容量大,土壤升、降温幅度小,发生霜冻后危害小。而不灌水的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低,相对气体多,土壤热容量小,故此土壤升、降温幅度大,发生霜冻后危害大。据试验,灌水后的作物叶面温度在夜间可比不灌水的提高1℃-2℃。
  2.熏烟法:即燃烧柴草等发烟物体,在农作物上面形成烟幕,使降温慢,并能增加植株间温度。一般熏烟能达到增温0.5℃-2.0℃的效果。
  3.覆盖法:即用草帘、席子、草灰、尼龙布、作物秸杆、纸张等覆盖,或用土覆盖,可使地面热量不易散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