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论坛

补齐田园环境短板加快建设美丽农业

  □杨大海
  “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是省委书记夏宝龙亲自点题、省政府部署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计划用2年左右时间,分阶段推进,把农田建成最大的景区,把农业建设成为最美丽的产业。
  一、“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意义重大。
夏宝龙指出:农田应该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农业应该是最美丽的产业。这至少有三层含义:
  一是补齐农业短板。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田园环境状况容易被忽视,但这恰恰是农业领域一块较为明显的短板之一,表现出农业废弃物乱扔乱弃,生产设施、管理用房破旧、无序,农作物布局杂乱,弃耕抛荒等现象,不但影响田园美观,也威胁生态环境,影响农业产出。农业要补短板,田园环境整治要先行。通过专项行动,把“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重大部署向农田种养区域延伸,彻底、全面地告别农田“脏、乱、差”现象。
  二是拉高发展标杆。近年来,浙江现代农业以“两区”建设为主抓手,坚持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发展方向,在产业发展、生态循环、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促农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站上“十三五”新起点,浙江农业已进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阶段,需要有一个新的更高的标杆引领浙江现代农业继续走在前列,这个标杆就是省主要领导提出的“把农田建成最大的景区,把农业建成最美丽的产业”。
  三是拼齐“美丽浙江”大蓝图。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方案》。浙江要美丽,农田必须美丽,农业必须是美丽产业。“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是“两美”浙江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缺失了这一块,“美丽浙江”是不完整也是不完美的。
  二、“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时机已经成熟。从工作氛围来看,近几年,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及农村整治的成果已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打造整洁田园是借势而为,建设美丽农业是乘势而上。从现实基础来看,近年来,农业“两区”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循环农业蓬勃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渐入佳境,经营主体素质明显提升,这些都为田园环境整治和美丽农业建设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大众对农田作为生态涵养地和休闲目的地的愿望日益迫切。这些都是开展“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行动的现实基础。
  三、明确目标,扎实推进“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行动。下一步推进“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行动,重点应突出“五个目标”,采取“六项举措”,注重“两个结合”。
  五个目标:基础设施完善,生产设施整齐,生产过程清洁,田园景观美丽,管护机制健全。“基础设施完善”,要求道路、沟渠、电力、农田林网等配套齐全,“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成网、涝能排、旱能浇”。“生产设施整齐”,要求生产设施以及管理用房在选址和建设上做到依法、有序、规范。“生产过程清洁”,要求推行生态循环和清洁化的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各种农业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控制。“田园景观美丽”,要求坚持农牧结合、农旅融合,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功能布局,提升景观效果。“管护机制健全”,要求建立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和田园环境日常保洁机制。
  六项举措:一是收废旧,实现田园环境整洁化。以田间地头、公路铁路沿线、沟渠水边等为重点区域,集中清除各类生产生活垃圾,对农药、肥料包装物和农膜等进行统一回收和无害化处理。二是改设施,实现生产设施规范化。对建设标准低、使用功能弱、视觉效果差的设施大棚、栏舍、生产管理用房进行更新、维修、改造,对违章建筑和设施依法予以拆除。对田园内的电力、通讯、广电等各类杆线进行合并、清理、改道或改成地下埋设,净化空间环境。三是强基础,实现基础设施标准化。深化农业“两区”建设,开展市县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提升改造、“四个百万”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标准化水平。四是控污染,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结合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工作,深入实施农业“两区”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畜牧业污染治理。五是调结构,实现农田园区景观化。以农业“一区一镇”建设为抓手,推动土地整村流转,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六是建机制,实现维护管理长效化。强化市、县(市、区)、乡(镇)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制度,实现田园环境的常态化、长效化管理。
  两个结合:一是要把建设美丽农业与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加快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做强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建设美丽农业。二是要把建设美丽农业与加强农业文化资源挖掘保护结合起来,在改善田园环境面貌、美化农业外形的同时,更要注重丰富农业历史文化内涵和神韵,做到形神兼备。 作者系省农业厅产业处处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