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规划

“十三五”,看各地农业如何书写华章

  走有杭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程春建 杭州市农业局局长
“十三五”时期,杭州市将打造生态品质农业强市、设施智慧农业强市和现代都市农业强市,走出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集约、高效、生态、安全、持续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道路。主要举措有六方面:
  一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加大助农增收扶持力度,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800元。
  二是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等五个百万城市农业保供生产基地,主城区蔬菜、猪肉、水产品自给率分别保持在70%、52%和70%以上。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50家、家庭农场1300家;重点产业领域的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浙江名牌农产品达到30个。
  四是农业物质装备明显改善。合理有效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有效改善,标准农田中一等田比重达到4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农业作业机械动力水平85%以上,农业信息化水平达80%。
  五是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力争达到66万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98%,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六是农业新型业态不断发展。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一二三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融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深度结合;建成5条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达100亿元,休闲观光农业产值突破50亿元。
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首选地
□方杰 湖州市农业局局长
“十二五”期间,湖州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矫健,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率先迈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十三五”时期,湖州农业发展将以率先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总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把湖州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品质高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首选之地。到202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000元,年均增长8.5%。
  未来五年,湖州将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经营的要求,结合区位交通、生态空间、自然资源、文化基因和产业基础,深化“依山”“傍湖”“沿路”3大产业发展带引领,巩固提升吴兴八里店等1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特色彰显、功能互补的500个现代农业园。到2020年,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三带引领、十二区支撑、五百园联动”的现代农业“315”新格局。
  具体来说,将通过实施“18610”行动计划,即以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为新引擎,着力提升粮油、蚕桑、水产、茶叶、水果、畜禽、蔬菜、花卉苗木8大特色主导产业,进一步健全基础保障、生产经营、现代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安全、公共服务6大体系,深入实施稳粮增效促进、特色产业提升、种子种苗振兴、生态循环提速、“互联网+”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品牌创建强化、质量安全保障、农业人才培育、体制机制创新十大重点工程,基本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主体能力突出、技术装备先进、经营规模适度、一二三产融合,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湖州农业现代化水平。
全力打造绿色都市农业强市
□李强 宁波市农业局局长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规划是理念的载体。“十三五”时期,我市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实施“12345”战略,即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两大路径”,建设“三个平台”,突出“四个重点”,健全“五大体系”,全力打造绿色都市农业强市。
  “一个目标”是我市发展“十三五”现代农业的主方向,就是到2020年,力争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经营规模适度、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态环境优良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建成“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健康养生”的绿色都市农业强市。
  “两大路径”是我市发展“十三五”现代农业的主旋律,就是要纵向拉长农业产业链,横向拓展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全市要打造10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农业全产业链,农产品加工率达70%以上;培育一批特色农业强镇,形成多条农旅结合的精品线路。
  “三个平台”是我市发展“十三五”现代农业的主载体,就是要建设都市农业示范区、主导产业集聚区和粮食蔬菜生产功能区,要集中力量打造慈溪市杭州湾、余姚市滨海、宁海县东部和象山县大塘港等四大主导产业集聚区,建成100个都市农业示范区、80万亩标准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4万亩保障型蔬菜生产功能区。“四个重点”是指农业规模化、设施化、生态化、信息化发展。“五大体系”是指健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和要素保障体系。这既是我市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短板”,也是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主抓手。力争到2020年,全市培育各类农业新型主体6000家,农业规模经营率达70%以上,畜禽排泄物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7%和92%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0万亩,农业信息化服务面达到100%。
以“五大体系”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张亨利 温州市农业局局长
“十三五”期间,温州市将按照全省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着重抓好五大体系构建。
  一是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抓好高效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做精做强温州早茶、铁皮石斛、瓯柑、杨梅、番茄等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现代特色农业强镇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二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和企业经营等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力推进全省“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改革试点县(瑞安)和推进县(苍南、泰顺)建设。加快区域性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的衔接。
  三是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培育一批“繁育推”一体化的骨干种子企业。构建“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以及服务和管理并重的信息共享网,积极培育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村。建成温州智慧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四是构建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种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深入实施生态循环农业“一十百”示范工程,建成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个,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全环节可追溯。
  五是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拓展农村产权权能,深入实施股权交易流转,探索有偿退出和继承试点。积极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开展土地经营权和股权抵押、担保试点。实施强村惠民三年行动计划。
建设长三角生态农业示范区
□葛永元 嘉兴市农经局局长
“十三五”时期,嘉兴市将围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定位,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在农业领域的深入实践,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和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以改革、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农业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强镇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为主抓手,坚持统筹协调、生态绿色、质量优先、产业融合和改革创新“五大”发展原则,整合资本、信息、人才、科技、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建设“服务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兼容并蓄,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服务完善配套”的现代农业。
  嘉兴市将着重抓好农业生态循环、智慧化发展、主体建设、结构优化、科技支撑、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服务保障等八项重点工作,提升发展粮食、蔬菜、水果、水产、花卉苗木、畜牧、蚕桑、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农业、种子种苗等十大产业,走一条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产业融合、功能拓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进一步强化生态和必需农产品保障功能,进一步拓展休闲、旅游观光和劳动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进一步提升农业生态化、市场化、标准化、集约化、科技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争取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发展,使嘉兴在较多领域走在全省前列,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长三角生态农业示范区、精品农业集聚区、休闲文化农业体验区、智慧农业先行区和长三角农产品物流中心,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两美”嘉兴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