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四大能力”有望提升
□本报记者 葛勇进
种业强则产业兴。日前发布的《浙江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显示,未来5年,我省将培育3-5个年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的水稻新品种,育成150个高产、多抗、低耗的“绿色”新品种;建设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10万亩,主要作物生产用种商品化率达8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培育专业化骨干种业企业 8-10家,重点打造2-3家生产基地稳定、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加大改革创新、政策扶持和主体培育,力争到2020年,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为建设“双高”农业强省提供种业支撑和保障,努力建成现代种业强省,重点提升“四大能力”。
深化种业科研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我省将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立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中期库和果树、茶树、桑树、药用植物、水生蔬菜等作物规模化种质资源保护种植圃,调查收集种质资源1280份、鉴定评价350份、繁殖更新1000份以上;支持科研院校开展农作物育种理论、种质资源优异性状挖掘、功能性基因克隆、育种材料与技术创新等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开展常规稻麦、常规油菜、蔬菜、大豆、甘薯、马铃薯、果树、茶树、桑树、药用植物、花卉等作物绿色品种选育和应用技术研究,提升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水平;支持优势种业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引导育种科研人才向企业流动,组建科研育种团队,加快高产、多抗、低耗的“绿色”新品种的选育,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强化种子生产能力建设,增强供种保障能力。鼓励种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重点扶持面积500亩以上集中连片粮油作物制繁种基地的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海南省陵水县新建1000亩南繁基地;加强种子供需信息的定点监测、定期采集、应急监测与信息发布,确保农作物种子供种安全。
培育优势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支持有实力的优势种业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具有特色的旱粮、蔬菜、花卉、食用菌等专业化骨干种业企业做专做精,打造2-3家实力雄厚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培育8-10家精品特色专业化种业企业,扶持10-12家区域性和服务型种业企业。
健全种子管理和信息服务,强化监管服务能力。建设和完善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点),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品种试验网络。加强试验点物联网建设,构建试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平台,逐步实现试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即时传输、科学处理,提高试验质量。同时加强品种和市场监管,建立统一共享的省级审定与撤销审定品种信息数据库、标准样品库和DNA指纹图谱库,全面推广种子包装二维码,建立种子生产经营全过程监管体系和种子质量追溯体系。
《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十三五”规划》——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领跑全国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日前发布的《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十三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我省将努力确保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80%的涉农县(市、区)建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90%以上规模生产经营主体进入城市批发市场的农产品纳入质量追溯信息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向好,老百姓“舌尖”安全更有保障。
目前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虽稳定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还面临不少问题、困难及新的挑战,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数量众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农业面源污染短期难以根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手段、方式、能力有待提升等等。今后五年,我省将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为载体,强化主要农产品风险管控,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诚信体系和治理体系,为建设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的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强省提供重要保障。
根据该规划,我省将通过五年努力,基本建立“标准生产、依法监管、社会共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群众满意度、农产品“三品”认证率分别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全面达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标准。规划设立了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农产品质量稳定向好,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不发生重大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稳定在62%以上,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认证比率达到55%;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遏制,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事件有效处置,涉嫌犯罪案件100%移送;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创新,80%的涉农县(市、区)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认定考核,90%以上规模生产经营主体进入城市批发市场的农产品纳入质量追溯信息平台。
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五年,我省将深入实施主要农产品全程风险管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牌提升等五大工程,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大力推广农产品绿色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信息化应用和条件保障,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浙江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打造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
□本报记者 蔡希师
到2017年,我省将基本建立起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制度体系和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到2020年,建成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为加快推进“双高”农业强省建设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打好扎实基础。日前发布的《浙江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我省将扎实推进产业生态布局、农业生产清洁、废物循环利用、科技集成应用、制度机制创新,着力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绿色产业体系、控源治污体系、资源再生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十三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推进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工程、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程、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和农业节水工程。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任务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着力实现产业布局生态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制度体系常态化。加快产业绿色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比例,以示范创建推进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提升生产清洁可控,规范使用养殖饲料和添加剂,全面完成畜禽养殖治理,大力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配方肥、新型肥料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提高肥料和农药利用率。强化资源利用高效,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大力推广应用集约、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装备,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环境持续改善,联动推进农业治水、治气、治土,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深化制度机制创新,基本构建法律约束、政策引导、市场运行、主体自觉的制度体系和常态化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