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专题

美丽泰顺打造绿色经济

  近年来,依托绿水青山的丰富资源和山地优势,泰顺县把“特色优质、生态高效”作为农业产业的发展目标,坚持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特色化发展、品牌化经营、常态化管理“五化同步、统筹兼顾”,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快速发展。全县围绕茶叶、毛竹、水果、中药材、油茶、高山蔬菜等6大农业产业,建成各类基地18万亩,农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比重达60%,2015年5月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也逐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此外,生态农业也吸引了在外泰商积极回乡投资创业,家庭农场、现代复合式农庄等新型主体迅速衍生,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源头治理,净化产地生态环境
  随着现代交通网络日益畅达,泰顺这处“浙南净土”正迎来蝶变的新机遇——曾经制约泰顺经济发展的“九山半水半分田”自然环境,如今成为泰顺弯道超车的最大优势。据了解,经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监测,泰顺县14万亩耕地、园地的水、土壤、空气皆达到绿色食品生产环境的要求,适宜于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该县结合国家生态县创建和“五水共治”要求,开展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推进“清洁化”生产。
  泰顺县百花蜂蜜专业合作社位于泰顺县司前镇徐宅村,据合作社理事长严立超介绍,该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在未成立前,合作社的许多社员都是以养羊为主,仅严立超一人就养了近千头羊。当时为了保护珊溪库区和当地的生态环境,大家在农业局的帮助下进行了转产转业。“我们的转产非常成功,因为环境污染小,蜂蜜的品质也更好,大家的收入比以前都有提高。”严立超说,现在靠养蜂一年能为他带来上百万元的收入。
  据该县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2013年,珊溪库区关停搬迁养殖场291个、减少生猪当量3.07万头基础上,该县对存栏50头以上的猪场进行逐场踏栏,量身定制排泄物综合治理方案,近两年完成81家养殖场设施修复改造和养殖场标准化提升工作,新建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个,沼气池5655立方米,堆粪房994立方米,储液池(氧化塘)15180立方米,管网17460米,农牧结合配套消纳地0.7万亩,实现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同时,大力推广“猪-沼-茶”、“猪-沼-薏苡(油菜)”、“水稻-木耳”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采用尿粪分离、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和沼气池无害化处理及种养结合等技术措施,建成雨污分离管道设施6万多米,干粪池、沼气池、净化池、氧化塘2.65万立方米,配套生态消纳地4.16万亩。据统计,全县共建设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生态循环农业精品园2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20个,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71%,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8.5%。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秉着环境优先的原则,泰顺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围绕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展开,保障县域生态系统持续向好,夯实绿色农业发展基础。
示范引领,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为保障泰顺县农产品食用安全,近年来,泰顺县着力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推动泰顺县农产品品质上水平,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关。
  泰顺县强化基础先行、技术支撑,加快了农业标准的组织实施,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据了解,该县已建立县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68个,示范面积15.41万亩,畜禽养殖38.8万头(只),种植业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程度分别达66.7%和64.9%。按照“从严从紧、积极稳妥”要求,进一步加强认证管理,规范认证行为,正确引导“三品”产品认证,稳步推进产地和产品认定。截至目前,全县已获认证的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85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农产品7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9万多亩,主要农产品“三品一标”的认证比率达60%。
  在此基础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县级定性检测8000多个批次,定量检测400多个批次。同时,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在全县建立10家绿色无公害农资指定服务点,实行低毒低残高效生态农药补贴制度;选定25家农资店作为农资信息化建设试点。此外,加强茶叶、杨梅等专项整治执法行动,并连续7年被省农业执法总队评为优胜单位,获得2015年度免考核奖励。
  同时,该县创新农业执法12分制管理办法,对监管对象违法行为产生的危害程度,分别给予记1至12分,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计记分达3分以上的,依次给予暂停产品认证、名牌农产品申报、诚信单位评比及不得申报农业项目与资金补助等措施,2015年,有12家生产单位被记分通报,在完成整改前,一律不得申报农业项目与资金补助。
科技引领,加快农业品牌培育
  当不少农业互联网企业正在逐鹿农产品销售的电商市场时,由泰顺90后村主任巫逢洲创办的“我要赶鲜”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将商机的触角从农产品的销售伸向了前端的生产。如今,“互联网+”农业已经成为泰顺农业的助力器。
  据该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严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农业企业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生产基地和项目,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的成本和质量可控性目标。将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级以上家庭农场录入省追溯系统,目前已在96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安装了二维码打印设备,实行二维码扫描追溯管理。近年来,泰顺加快了电商发展的步伐,创办了“泰顺农特产网”“农归吧”等第三方销售平台,组织近百家竹木制品、茶叶、食品等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盟入驻,深入挖掘该县竹木工艺品、茶叶、家禽、果蔬等产品卖点,汇集产品达860多款。通过电子商务开展网上农展,进一步提高绿色品牌农产品认知度。同时,泰顺县投入200万元资金,用于建设农业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智能化终端延伸至乡镇及若干较大型的种养基地,为乡镇和服务终端基地农业生产提供预警监测、远程诊断、疫病防控、专家咨询、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服务。
  为进一步打响“三杯香茶”“泰顺杨梅”“泰顺葡萄”“泰顺猕猴桃”等泰顺特色农产品的名号,该县农业局于2015年组织71家次企业参加国内农产品博览会(推介、展示会)13场,开展产品推广、商贸交流、品牌宣传展示活动,成功签约12个,现场交易额达320.3万元。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新闻发布、专题报道、网上农展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介泰顺农产品“生态、优质、健康”的区域品牌、产业品牌和品牌企业,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蔡希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