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论坛

精准施策 补齐短板着力打造农业现代化标杆省份

  □林健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业还是现代化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对照“四化”同步发展要求,我省农业在产业体系、产品供给、科技支撑、经营主体、生态环境、要素保障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状况,农业现代化还明显滞后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短板”、关键“短板”。因此,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根本之策,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举。
  补短板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既要致力于拉长短板,又要着眼于发挥优势。我们要牢牢把握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的补短板总体要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从制约农业发展最关键的地方发力,从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发力,从今后五年必须突破的地方发力,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拉高标杆、补齐短板、走在前列,着力推进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努力打造农业现代化标杆省份。
突出发展理念提升,努力在统筹谋划、敢闯善试上拉高标杆、走在前列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补短板本身源于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群众需求的新回应,更需要有新理念新思维。要坚定不移地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强化理念创新、工作创新、载体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性地做好补短板工作。
  一是坚持改革强农,着力推进创新发展。践行“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新使命,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力度,加快推动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从过多依赖物质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转变。
  二是坚持统筹惠农,着力推进协调发展。按照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强省总体要求,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协同发展,实现在协调发展中拓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后劲。
  三是坚持生态立农,着力推进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为主载体,深入开展“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行动,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四是坚持合作促农,着力推进开放发展。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坚持农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大农业开放力度,加强区域合作协作,统筹用好国内国外、省内省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领域新空间。
  五是坚持精准扶农,着力推进共享发展。按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农业集聚发展和连片开发,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由“盆景”变为“风景”,让更多农民群众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
突出结构调整优化,努力在产业转型、集聚发展上拉高标杆、走在前列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也是补齐农业产业体系短板的重要途径。要全面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稳粮增效、水旱并举”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旱粮生产。全面实施主导产业提升发展行动计划,做强做优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等大众农产品,做深做精茶叶、中药材、蚕桑等历史经典产业。按照“治猪业、拓兔羊、稳家禽、扩蜜蜂、强种业”的思路,加快畜牧业转型发展,建设一批美丽牧场、健康牧场、特色牧场、休闲牧场。
  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改造升级,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培育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探索发展订制农业、会展农业和众筹农业等新业态。积极拓展农业功能,通过生产创意、产品创意和品牌创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
  三是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深化农业“两区”建设,推进“两区”绿色发展,全面完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以“主导产业强、生态环境美、农耕文化深、农旅融合紧”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一区一镇”建设,着力打造农业“两区”升级版和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区、样板区。
  四是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推动种养业内部各产业融合发展,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农业多种功能。
突出生产方式转变,努力在精品优质、生态安全上拉高标杆、走在前列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就是要围绕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补齐传统农业的作业方式、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短板。要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为抓手,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绿色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创建、法制化监督。
  一是加强农业污染综合治理。以畜禽养殖规模化和生态化为抓手,全面深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长效机制构建,实现畜禽养殖污染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持续推进特色作物用药登记,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统防统治,提高肥药利用率。以农业“两区”为重点,组织实施土壤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形成一批科学有效的土壤污染治理模式。
  二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全面推进“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三级循环体系建设,加快农作物秸秆、沼液和商品有机肥利用,建立健全农药化肥废弃包装物、废旧农膜、病死动物等回收和无害化处理体系。
  三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制修订一批覆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的农业标准及操作规程;推行“一品一策”模式,加快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
  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实施最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制度,强化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开展专项整治和“绿剑”综合执法行动,全面构建省、市、县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积极探索市场准入与产地准出衔接机制,率先实现农产品质量可控、问题可追、责任可究,全力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五是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
加强农业品牌培育,引导推进品牌创建和整合,鼓励生产经营主体参与“三品一标”认证,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优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突出农业科技驱动,努力在技术支撑、设施装备上拉高标杆、走在前列
  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是补齐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短板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完善创新推广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一是提升发展现代种业。深化推进种业科企合作,引导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快创新合作模式、建立合作团队、创建合作示范样板,支持优势种业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做大做强骨干种业龙头企业。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建立省级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加强种子种苗基地和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加快畜牧业优良地方品种保护和推广,推进畜禽种质资源库和基地建设。
  二是提升农业设施装备。积极争创全国农机化示范省,深入实施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示范工程,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农业机械从粮油作物机械为主向特色优势产业设施机械拓展,从生产作业环节为主向产后加工保鲜延伸,从单机作业向复式作业提质,着力提高农机装备覆盖率、渗透力。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支持农业主体配置应用钢架大棚、玻璃温室、控温控湿等装备,实现精准施肥、精准滴灌。
  三是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创新农技推广体制机制,依托产业技术团队建立示范基地,着力形成“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模式,深化农业“五大技术”推广,促进农技供需对接和科研成果推广应用。
  四是提升发展“互联网+”农业。
以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为方向,加快互联网和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积极推进省级云数据中心和农业行政监管、综合服务、农业政务信息三大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农业电子政务、事务、服务与商务。
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经营体系、要素激活上拉高标杆、走在前列
  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关键。要树立系统性思维,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着力补齐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短板。
  一是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农村确权赋权活权改革,探索创新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完善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和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促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村人口自由迁移等方面释放更大改革“红利”。深化国有农场改革,推进美丽农场建设。
  二是培育壮大新型主体。大力发展家庭农场,通过规范经营管理、开展示范创建、强化服务支撑,逐步提高家庭农场地位与比重;组织实施合作社改造提升行动,推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不断增强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吸纳工商资本、社会资金投资农业二三产业,大力推进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领域,培育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专业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多样化、专业化、全程化服务。
  三是推动支农体系完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推动产业基金、信贷担保和政策性保险等对农业发展更大的支持,切实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贷款难、贷款贵”和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组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等试点,加快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开发农业气象指数、目标价格指数、产值保险等新险种,不断提高政策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作者系浙江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