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品牌

宁海麦饼讲着家乡故事从农家灶台走上品牌化之路

  •   如果这些天你在宁波天一广场附近闲逛,累了想找个地方坐坐,打开团购网站的小吃菜单,首先跳出来的是一家名为“家乡故事”的餐饮店。开业才4个月,这家主打宁海麦饼的小店已赢得了超高人气,屡次在朋友圈被刷爆。
      一代代宁海人吃着麦饼长大。飘着清香的麦饼,生于斯长于斯的方孝孺吃过,柔石吃过,路过的徐霞客也吃过。麦饼,曾是宁海人充饥的食物,是宁海人的乡愁记忆。
      宁海麦饼正迎来新的机遇。风味独特、绿色营养的宁海麦饼,正走出大山、走出宁海,走向品牌化、产业化,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传统小吃讲着家乡故事
    “家乡故事”店面虽不大,但装修雅致、整洁亮堂,店内挂着宁海风光画,颜值颇高。
      这里不仅有虾皮、海苔等传统口味的麦饼,也有土豆泥、南瓜丝等创新口味的麦饼。“海苔味的麦饼是海苔和饼皮的天作之合。”“麦饼好吃到哭”……在团购网上,网友把溢美之词毫不吝啬地给了宁海麦饼。
      “把家乡的美食推荐出去,把麦饼打造成家乡的名片,一直是我的愿望。”“家乡故事”的创办人周方豪是土生土长的宁海人,在他看来,进驻天一商圈虽然成本高,但这里人流量大,是塑造宁海麦饼品牌一个良好的平台与窗口。
      目前每天光顾“家乡故事”的消费者在500人次以上,周方豪说,美食是有温度和情感的,在保证原材料质量和产品规格的基础上,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必须保持原汁原味。“家乡故事”的原料大多来自宁海,制作麦饼的阿姨也都是从宁海请来的。“我们店的消费者,一部分是来寻找家乡味道的宁海人,更多的则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都市白领。”周方豪说,这证明宁海麦饼绝不只是宁海人的麦饼,口味的适应性和接受度,已经得到了市场检验。
      今年,周方豪计划在宁波市区开出3-5家连锁店,到明年年底在市区开出15家连锁店。在周方豪眼里,麦饼的“家乡故事”,精彩章节远未到来。
    美食盛会上受到热捧
    “想不到麦饼节来了那么多游客,原先准备的20公斤面粉不到半天就用完了。”说起日前在宁海大红树格桑花基地举办的桑洲麦饼文化节,宁海县里山季村的季大妈仍兴奋不已。“宁海首届桑洲麦饼节太疯狂!”媒体这样形容麦饼节的盛况。浩浩荡荡的食客从四面八方涌来,只为赶这场舌尖上的盛宴。沿路一字排开的45家麦饼摊既赚足了人气,更赚足了钱。
      桑洲镇举办的首届麦饼文化节,不仅让游客尝到了11种极具特色的麦饼,还展示了麦饼、米筒、青汤包和红米麻糍等桑洲特色美食的制作方式。宁波市派驻的农村工作指导员赵明说“最初办麦饼节的时候,只是作为格桑花观赏期的一个配套活动,一不留神却成了主角,宁海麦饼实在太有号召力了。”“以前只吃过肉麦饼、海苔和虾皮麦饼,这次居然吃到了花香麦饼,非常有创意。”宁波市民周先生说:“虽然人多路堵,但能吃到正宗的桑洲麦饼还是非常值得的。”“麦饼是家里每天都吃的东西,以前从来没想过卖饼能赚钱,这次麦饼节,让我找到了致富的新门路。”下章村的敬冬花说。麦饼节当天,她卖麦饼、绿豆汤、烤土豆就净赚2000多元。“游客因为桑洲的美景知道了麦饼,通过麦饼节的举办,又进一步提升了桑洲旅游的知名度。美景美食,良性循环。”桑洲镇党委书记陈云苍说。
      麦饼节让沉寂的小山村沸腾了,让村民尝到了甜头,也引起了陈云苍的思索:如何把麦饼这篇文章做深做透,通过节庆的平台,吸引更多的游客,取得更高的知名度,真正让麦饼从农家灶台走上品牌化道路?
      陈云苍介绍,镇里接下来将联合桑洲成人学校,不定期组织妇女学习麦饼制作技术,在保留传统口味的基础上,研发适合现代人口味的麦饼。
      “我们已经开发了20多个口味的麦饼,更适合现代人多样化的选择。随着农家乐、民宿的增多,农副产品抱团经营、旅游资源开发等不断深入,桑洲将利用有利时机,通过‘互联网+’模式进行线上线下销售,鼓励农户走出家门口,做大麦饼产业。”陈云苍信心满满。
    地方美食走上品牌化之路
      一辆小三轮,一个煤炉子,在宁海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麦饼摊是当地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小而散的经营现状是宁海麦饼产业的真实写照,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这让麦饼产业一直与“低档次”“路边摊”等词汇紧紧联系在一起。
      怎样把麦饼产业做大做强,让宁海味道香飘全国,成为宁海县对外形象的新名片、富民增收的新产业?今年以来,宁海县动作频频。
      5月,宁海组团赴缙云调研缙云烧饼,为做大麦饼产业“取经”。大家说,缙云以烧饼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传统小吃品牌化建设,把路边摊做成品牌店,把“小烧饼”做成“大产业”,开拓了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具有“类似基因”的宁海麦饼,具有不错的产业前景。
      近日,宁海面向全国征集具有宁海地域特色的麦饼品牌LOGO,准备统一运用到麦饼门店和摊点。
      目前,宁海县正着手成立宁海麦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麦饼产业作为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的途径,并通过麦饼带动宁海形象宣传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接下来我们将制定一系列政策,对麦饼产业进行扶持,对相关创业人员给予一定补贴。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参与麦饼产业发展,鼓励农民围绕宁海麦饼就业创业。以麦饼为龙头,带动全县农副产品销售,为农户增收致富开辟新途径。”宁海县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接下来,宁海准备通过加强麦饼师傅培训、组建麦饼行业协会、开展摊点提升行动、建立原料供应基地、探索发展直供配送等措施,将麦饼做成大品牌、大产业。此外,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扶持在各类城市中心地段、商业街区、地标建筑等区域开设示范门店,对在一、二线城市开设宁海麦饼示范门店的,给予一定补助。
      宁海县农办主任田启仲说:“宁海麦饼是宁海地方特色小吃的代表,是‘乡愁’文化的载体,在深入挖掘整理宁海麦饼文化的基础上,把宁海麦饼与乡村旅游、土特产、休闲养生等有机结合,以宁海麦饼示范门店为窗口,加强对外交流,提高宁海知名度,展现最美宁海形象。”
    何峰 孙吉晶
    宁海麦饼
      宁海麦饼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初期,在桑洲、前童、岔路、黄坛等乡镇都有分布。虽做法雷同,但风味各异,在宁海被统称为“上路麦饼”。麦饼的馅有多种,想吃甜的可以放芝麻,想吃咸的可以放鸡蛋、虾皮、苔菜、豆腐、瘦肉、香干等。馅料丰富的麦饼有半斤多重,一咬一大口,嚼劲十足。宁海的本土餐馆、小吃店等以特色麦饼招揽顾客,广受欢迎。
      以前,每年麦收后,宁海家家做麦饼当中饭;男人出远门,妻子、母亲也要做麦饼,可在半路上充饥。据史料记载,徐霞客于宁海开游,从宁海出西门三十里,夜宿梁皇驿,以麦饼做干粮,对香气浓郁的宁海麦饼赞不绝口。传统麦饼和徐霞客出游挂上了钩,因此也被称为“霞客饼”。“家乡故事”餐饮店的工作人员在做麦饼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