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尽管这些年我省蚕桑产业有些低迷,但蚕桑种业骨干企业——绍兴市大禹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仍为浙江蚕桑产业的发展默默坚守着,他们以蚕种业为立身之本,积极发展蓝莓等新产业,从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炎炎夏日,记者走进该公司的养蚕室,一股清凉夹带着桑叶的清香扑面而来。只见一排排架子上搁满了蚕匾,肉乎乎的幼蚕啃着嫩嫩的桑叶,发出悉悉索索的响声。公司董事长赵根松形象地告诉记者,如果说把蚕农饲养的蚕宝宝当做孙子辈的话,那么这里的蚕宝宝就是它们的父辈、祖辈、太祖辈(即原种、原原种、母种)。因此,这里的养蚕制种科学规范,十分讲究。
这家前身为绍兴县蚕种场、2000年通过改制成立的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拥有桑园228亩、果园106亩,承担着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桑蚕母种、原原种、原种繁育任务,五分之一左右的省级储备蚕种生产任务,以及全省20多个县(市、区)的一代杂交蚕种繁育供应及技术服务。15年来,公司累计生产桑蚕原种20.09万张,生产一代杂交种101.22万张,为我省的蚕桑生产提供了大量的优良蚕种。
记者发现,公司的蚕室及配套用房虽然历史久远,但干净整洁。赵根松说,要生产出优质高产的蚕种,疫病防控是关键。别看生产用房陈旧,里面的设施可是一流的。公司成立以来,实施了10余个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2010年通过验收的农业部种子种苗工程“浙江省桑蚕原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改造和建设桑园150亩,更新改造蚕室3460平方米,添置仪器设备70台(套)。省“现代种业发展工程”项目的实施,则使一代杂交种生产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确保了公司年繁育一代杂交种8万张的生产能力。
面对蚕丝业不景气造成的蚕种企业经营困难,赵根松并没有对企业的发展失去信心,反而信心满满。他认为,应该把生存危机转化成发展机遇,主动出击,走兼并发展之路。为此,他们通过与省内兄弟蚕种企业协作,整合品牌优势、地域优势和人脉优势,共用生产基地,共享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同时,充分发挥质量优势、技术优势和服务优势,把原种推向省外市场,为推进丝绸产业传承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点评:
绍兴县蚕种场通过实施企业化改革、公司化改造,构建起多种资本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组建了绍兴市大禹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主动融入市场经济。他们一方面坚守蚕种主业,不断强化生产基础,使主业越做越精,另一方面注重新型业态,不断促进融合发展,实力越来越强,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实践表明,国有农场通过公司制改造,成为体制完善、机制灵活的现代市场主体,就能增强农场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
方丽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