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见习记者 唐豪
人 物 速 写
周为,198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茶学硕士,2010年7月到松阳县农业局茶产业办公室工作,主要从事茶叶生产培训、技术推广、信息宣传等工作。从2011年起,他担任松阳县科技特派员,完成6个科技特派员创业点项目,引进红茶新品种3个,培育了一个家庭农场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听说周为想不再连任科技特派员了,松阳县古市镇下黄圩村茶农徐伟众立马拨通了周为的电话:“小周,你不能走啊,我这里的茶园刚有起色,你走了,心里不踏实啊!”这样的电话,周为在县科技特派员任期届满的那段时间里接到了不少。也正因为这些电话,最终使他再次留了下来。
“那是我第二个特派员任期快结束的时候,因为手头工作比较多,压力大,怕做不好,就打算不再连任了。后来,很多茶农来电再三挽留,让我很感动,也放心不下,还是决定留下来了。”那时的场景,周为感念至今。
在茶农看来,周为是他们真心需要的农技干部。2012年,为了引进云南红茶新品种——紫鹃,周为忙活了好一阵子:向在云南的同学咨询“紫鹃”的生长习性、云南培育“紫鹃”的基地、“紫鹃”引进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松阳的茶叶都是绿茶,引进红茶新品种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土壤、气温的差异,病虫防治的差异等,但最大的压力还是怎样让茶农在引进‘紫鹃’后有一个稳定的收益。”说起当时情景,周为记忆犹新。
为收集更多的资料,他还打电话咨询自己读研时的导师,请教当地有新品种培育经验的“老茶农”……几乎天天加班。“紫鹃”引进后不久的一天,参与试验的茶农徐伟众打电话给周为,说受低温影响,好多“紫鹃”植株冻死了。接到电话后,周为披上羽绒服立刻赶往徐伟众的茶场。“当时天气挺冷的,我本想拍几张照片发给他,让他看看就好了,没想到他直接来茶场了。”说起周为,徐伟众满怀感激。
得益于周为的专业指导,徐伟众取得了不错的效益,不到5亩的茶园,年产“紫鹃”红茶20-25公斤,每公斤价格2400元,加上一批用于扦插的枝条每公斤卖到100元,全年收入超过80万元。
“正因为如此,听说他不想再接着干了,我坚决不答应。小周不仅专业,工作还很踏实,又乐意帮助我们,茶农都很信任他。”徐伟众说。“差不多每周都要下去两三次,平时茶农电话打来,只要走得开,我都会过去。”六年来,周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以踏实诚恳的服务,受到松阳茶农的好评。
图为周为(右)为茶农提供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