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浙江秋季鲜食大豆育种第一人

——记“衢鲜1号”育成者汪惠芳研究员

  □通讯员 程红芬 本报记者 葛勇进
人物简介
  汪惠芳,女,研究员,衢州市农科院原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连任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十二届省人大代表,现任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30多年来,汪惠芳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市级以上科研项目40多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6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丰收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农业丰收一等奖、二等奖等20余奖项,发表论文40多篇,各项科研成果累计推广面积数百万亩。
  初见汪惠芳,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和其他育种家一样,她棕色的脸颊和额头是阳光送给她的“礼物”。虽已退居二线,她还是牵挂着一个个大豆品种,一有时间就往试验地里跑,或戴着草帽,或穿着雨鞋,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
  汪惠芳1976年毕业于原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1986年开始投身大豆育种事业。一谈起大豆育种生涯,汪惠芳脸上就会露出灿烂的笑容,一种幸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最近,由她选育的“衢鲜1号”大豆品种被评为“十二五”浙江省十大好品种。该品种的育成,填补了当时我省夏秋菜用大豆自主选育品种的空白。自2004年审定以来,“衢鲜1号”全省累计推广120余万亩,连续6年被列为浙江省秋大豆主导品种。“十二五”期间,为全省农民新增经济效益6560.42万元。
  育种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每年盛夏时节,就是她最忙碌的时候。每个品种的大豆,从开花期到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她几乎风雨无阻片刻不敢远离;哪个品种结荚多,哪个品种成熟期提前,哪个品种的抗逆性、抗倒伏、抗病力强,每一组数据她都要详细记录下来,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差别都无法逃过她的双眼。就这样,从人工杂交收获种子、去伪杂种一代杂种,到海南加代繁育成株系,再从株系鉴定试验,从中筛选出优良株系,汪惠芳为了“衢鲜1号”的诞生,整整坚持了11年。
  为了鉴定新品种的特性,汪惠芳在衢江区云溪乡锦桥村建立了试种基地。基地离市区有10多公里路,都是黄土丘陵,交通不便。每次去基地,汪惠芳都是先坐中巴车至车塘村,再步行七八里山路才能到基地。汪惠芳一般都是早上6点不到就出门,8点左右才能到基地。锦桥村农技员徐樟标对汪惠芳严谨的工作作风记忆犹新:“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汪老师一到基地,就会立刻下田,观察记载大豆的生长情况。”
  数十年来,在育种的道路上,汪惠芳走得坚定而有力。在田间管理中,她起早贪黑,细心观察,认真记录,风雨无阻,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她常常对自己说:“搞育种工作不吃苦,怎么可能出成绩。”
  功夫不负有心人。汪惠芳育成的“衢鲜1号”大豆品种,不仅品质优、口感好、又香又糯,而且适应性广、产量高,平均亩产可达750-850公斤,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效益。据测定,“衢鲜1号”的蛋白质含量高达48.05%,远远超过了国家大豆高蛋白质含量42%的标准,与优质菜用大豆品种“台湾75”相仿。
  为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汪惠芳又展开了“衢鲜1号”鲜食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及新种植模式的研究,建基地搞示范,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教农民如何掌握新品种的种植要点。以往农民种秋大豆,最迟7月底到8月初就要播种,而“衢鲜1号”作为鲜食大豆,采取秋季延后栽培,播种期可推迟到8月20日,让农民在种植模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科研成果得到农民的认可,是育种者最大的快乐。每当看到农民脸上露出丰收的笑容,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汪惠芳说。
  如今,汪惠芳曾经带过的衢州市农科院大豆育种团队不断发展壮大,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原先以秋季大豆育种为主,现在春、夏、秋三季大豆育种同步进行,并先后培育出“衢鲜系列”和“衢秋系列”大豆新品种11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