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本报讯 早稻收割、晚稻插种时节,东阳市城东街道寀卢村粮食生产功能区里一片繁忙,收割机、秸秆打捆机、灭茬翻耕机、直播机、无人植保飞机等农机正在田块里大显身手。喜人的场景获得参加全省粮食产业“机器换人”现场会的代表纷纷点赞。
7月19日至20日,全省粮食产业“机器换人”现场会在东阳召开。会议对加快推进粮食产业“机器换人”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推动粮食生产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省农业厅厅长林健东、农业部农机化司副司长胡乐鸣出席会议。
在位于歌山镇歌山村的东阳市田保姆农机专业合作社里,90后“粮二代”郭梦婷熟练地操作着稻米加工设备,“这条流水线是今年新建成的,只要一两人操作,一天可以加工稻米60吨,既省工又省力。”郭梦婷向前来参观的与会者介绍道,合作社集水稻耕、种、管、收、烘、加工全程机械化服务与农业培训等功能于一身,“周边的城东、歌山、东阳江等5个镇(街道)都是合作社的服务范围。去年,合作社的农机服务面积达1万多亩。”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工作。“机器换人”步伐的加快,不仅节约了劳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帮助农民实现轻松体面劳动,还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保护和调动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林健东充分肯定了我省粮食产业“机器换人”取得的成效。他说,粮食机械装备量质并提、薄弱环节机械化有效突破、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实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粮食作物特别是水稻成为农业“机器换人”速度最快、成效最大的农业产业。
成效明显,但短板也客观存在。林健东强调,“十三五”期间,我省要围绕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立足补齐短板、拉升长板,以“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为主线,以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社会化服务为途径,聚焦耕作、种植、收获、植保、烘干、加工、秸秆处理等七大环节,大力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粮食生产机械,不断提升农机应用领域和质量层次,推动粮食生产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迈进。同时,要以强有力的保障助推粮食产业“机器换人”,实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联动共促机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