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持之以恒完善工艺 潜心经营打造品牌

南非酿酒师,用热爱诠释工匠精神

  历史上,因为殖民地身份、葡萄根瘤蚜病、种族隔离时禁止对黑人售酒等天灾和人祸,南非葡萄酒发展并不顺利。新南非成立后,为南非葡萄酒发展带来了利好,一批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酿酒师终于可以施展才华、践行他们各自理解的“工匠精神”。
  花20年学会“把土壤装进葡萄酒瓶”
  1994年新南非成立,22岁的伊本·赛蒂从斯泰伦布什大学农学院葡萄酒酿造专业毕业后,打起行囊,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欧美之旅。
  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一些世界著名的葡萄园、酒窖,都留下了这位南非青年的足迹。“如果你想成为某个行业的佼佼者,那你就必须与这个行业中最棒的人比赛,或者与他们一起工作。”伊本说。
  打工学艺是艰苦的。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吉哈德·奥丁格酒庄,伊本打了第一份工,65岁的老庄主道特尔带着伊本和其他3个伙计将山上一片布满岩石的树林改造成葡萄园。砍树、碎石、平整土地,全靠手工,每天干12个小时,“那是我这辈子干过最累的工作。”6个月以后,葡萄树的幼苗笔直成行,土地干干净净,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夜晚,道特尔对我说这就是人生,奋斗才会有收获。”
  经过4年的大学学习,16年的欧美游历,转益多师,2000年伊本酿出了“装着南非土壤”的第一款红葡萄酒科卢梅拉。
“即使有再多选择我还是当酿酒师”
  开普敦市的德班维尔,帝美罗豪酒庄坐落于多尔贝格山的山坡上,可以远眺桌山。34岁的泰斯·罗豪刚刚成为这个家族酒庄的第六代掌门人。
  老罗豪从泰斯儿时就开始培养他对味觉的敏感。泰斯回忆说:“小时候,父亲用草垛给我们搭了一个酒窖,放学归来我们能在酒窖玩上一下午。”跟着父辈们耳濡目染,泰斯有了基本的酿酒技术,大学里他没有选择酿酒专业,而是学了农业经济,并开始到世界各国旅行,学习别人的经验和技术。2004年,22岁的泰斯用父亲给的8行葡萄正式酿制属于自己风格的酒,并一举成名,当年就在南非和国际上赢得许多奖项。
  小小的成功,并没有让泰斯满足,父亲让他拜南非著名的酿酒师海曼为师,海曼师傅从对酒窖的一尘不染开始严格训练泰斯,教给他勤奋、专一、自律、向上等做人与酿酒的道理。
  1982年,29岁的泰斯从父亲手中接过酒庄的生意时,酒庄的葡萄酒年产量只有6000瓶,现在达到了120万瓶。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总统、富豪、酿酒师之间,你选择什么?泰斯毫不犹豫地说,还是会选择当一名酿酒师。
“在质量问题上永远不能妥协”
“接管酒庄19年来,我每年平均会有160多天在外旅行,每天工作18个小时。”塞德堡酒庄主人大卫·纽沃特的话让人颇为感慨。
  塞德堡酒庄在处于近乎原始状态的塞德堡自然保护区内,这里海拔1036米,是南非海拔最高的一家酒庄。尽管上世纪70年代塞德堡就已经注册了葡萄酒品牌,但到1997年大卫作为家族的第五代传人接管这个庄园时,其葡萄酒产量也只有几千瓶,他们的优质葡萄主要是卖给别人酿酒。大卫接管庄园后重新栽种葡萄,目前葡萄园发展到了60多公顷。大卫酿酒追求干净、新鲜、有果味、芳香、可靠稳定,事事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两年后,他的一款赤霞珠就被南非普拉特葡萄酒指南授予5星级称号,其酿造工艺至今仍是南非独一无二的。
  2002年,塞德堡的西拉子被评为当年南非最好的红酒。成名之后,大卫仍不断学习、进取,他不仅到欧洲学习,也到智利等地的葡萄酒庄交流、合作。
  除了塞德堡的品牌,大卫还购买了500公里外的厄加勒斯角艾琳葡萄产区的土地,种植葡萄,创建了古思特品牌。
  大卫说,土壤和葡萄需要你去呵护、管理,时间、耐心和一致性是一切的根本,在质量问题上永远不能妥协。“只要你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有机会触摸到最高处。”
(摘自《人民日报》 蒋安全李志伟/文 2016年7月1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