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济岳“十三五”时期,是舟山群岛新区负重奋进、创新突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渔农村是新区建设的主战场,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所在。深入查补“三农”事业发展短板,着力推进农业与渔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渔农民群众的获得感,让新区渔农业更强、渔农村更美、渔农民更富,这是关乎新区建设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深入查摆制约新区“三农”事业发展的短板
根据舟山市“树标杆、补短板、求突破、走前列”大行动部署要求,我们查找梳理了新区“三农”事业发展存在的突出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渔农村改革的体制机制短板。渔农村改革任务繁重,制约渔农村发展的土地、金融等深层次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统筹推进渔农村各项改革的力度亟需加大;渔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虽已基本建立,但受现行法律法规的限制,配套机制滞后,交易项目不多,平台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短板。目前,美丽乡村建设主要靠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群众的主体性和社会的参与性不高,加上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不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导致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不多、档次不高,整体示范性不够明显;同时,渔农村基础设施长效运维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三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产业发展短板。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水平依然较低,基础设施仍较薄弱,科技含量不高,生产经营较为粗放,主体弱化老化,农业投入不足,功能相对单一,应对灾害能力较弱,按照既定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是渔农民增收的创业创新短板。现阶段渔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较为单一,整体带动能力不强;渔农民培训、低收入渔农户帮扶等为农服务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尤其是渔农民收入在较高基数上前行,实现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
五是干部队伍的工作理念短板。对照新区建设发展目标和先行先试要求,渔农村工作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缺乏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目标和口号;作为党委工作部门,市、县(区)两级渔农办的职能有待强化,牵头协调作用发挥不够;工作中缺乏创新思路和举措,精品亮点不多,工作理念亟待更新、精气神亟待提振,等等。
立足补齐短板有效推进农业与渔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补齐新区“三农”工作存在的短板,需要我们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全面建成渔农村小康社会和实现发展新跨越、建设魅力新舟山的目标任务,坚持先行先试、产业支撑、生态优先、千岛共荣要求,以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打造美丽海岛升级版,加快提高渔农民收入为主线,优化农业与渔农村各要素配置,提升各要素供给质量和效率,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渔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全力打造美丽中国的舟山样板,切实增强渔农民群众的获得感,确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在新区渔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具体应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立足新区海岛实际,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切实开展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夯基础等工作,着力在彰显特色上下功夫。调结构,在保留一定的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时,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优化品种结构,稳定叶菜类蔬菜的自给率,因地制宜发展海岛特色精品畜牧业,为市民提供品种多样的农产品。今年重点完成2000亩蔬菜基地建设,改造提升1000亩。提品质,围绕蔬菜瓜果、特色林果、生态畜禽等北纬30°海岛优质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加大农产品品牌营销力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海岛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今年重点发展晚稻杨梅、舟山佛瓜等上亿农业产业经济,培育普陀佛茶、浙东白鹅、定海草莓、普陀水仙、金塘李子、观音莲花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同时指导定海区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促融合,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培育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等有机融合,以市场化手段打造集休闲体验、特色采摘于一体的农业园区和家庭农场等新业态,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今年重点打造景观化农业园区3家、休闲采摘型家庭农场10家以上,实施朱家尖和定海新建社区田园景观样板工程,推进新城城市现代微农业项目建设。降成本,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等不合理使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土地流转集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今年重点完成定海岑港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定海马岙、普陀展茅、岱山高亭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乡镇创建。实施渔农民合作社改造提升,通过组建渔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夯基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深入开展农民素质提升行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今年重点巩固现有农业“两区”和市级蔬菜基地,提升基础设施、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完善农田林网建设,防止农业基地“非农化”。全市完成渔农村实用人才培训4000人次以上。(二)创新美丽海岛建设举措,打造美丽海岛升级版。围绕“海上花园城”和“国际生态休闲岛”建设目标,以举办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为契机,以建设美丽海岛示范线为抓手,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全域化、美丽经济多元化,努力推动美丽海岛建设上新台阶。一是全力建设美丽乡村。按照美丽乡村全域化目标,积极实施“五个一批”,即创建一批美丽家庭、创建一批美丽村口、创建一批美丽渔(农)村、创建一批综合示范岛、创建一批美丽景观线,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今年重点创建渔农村美丽家庭5000户,建设美丽村口29个,创建美丽渔(农)村11个,开展综合示范岛建设6个,打造美丽海岛示范线7条,推进4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二是着力发展美丽经济。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格局,积极实施“五个一批”,即发展一批渔农产业特色村、发展一批渔农家乐特色村、发展一批海岛渔农家民宿特色村、发展一批渔农村电子商务特色村、发展一批美丽经济示范带,变“美丽乡村”为“美丽经济”,促进渔农民增收致富。今年重点发展渔业特色小镇2个、农业特色村10个,发展渔农家乐特色村5个,发展海岛渔农家民宿特色村10个,发展渔农村电子商务特色村7个,打造美丽经济示范带4条。三是持续改善渔农村生态人居环境。加强规划引导,编制《全市美丽海岛升级版建设专项规划》,优化村庄和人口布局。深化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处理,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开展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试点村36个。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实施《舟山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着力打造全国唯一的群岛型森林城市,提升新区森林生态环境。
(三)深化渔农村改革,增强渔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渔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补齐农业与渔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短板。一是深化渔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集体资产股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渔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三权”确权到位,今年重点是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推进赋权活能,完善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行机制,推进渔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股权质押融资平台实质性运行,努力增加渔农民财产性收入。今年重点开展股权质押融资试点村(社)15个。二是着力构建“三位一体”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根据省统一部署,在指导完成定海区“三位一体”改革任务的基础上,总结提炼改革经验,制定符合实际的全市指导性意见,稳妥推进全市“三位一体”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三是统筹推进其它相关改革。按照全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1+5”政策意见,统筹推进宅基地使用管理机制创新、城中村综合改造、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基层社区治理体系等配套改革,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四是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立足渔农村实际,积极引导发展现代渔农业、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和物业经济,拓宽渔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增强自我造血能力。今年重点扶助剩余33个经济薄弱村,确保市委市政府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五年计划圆满收官。同时,加强渔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施村级集体财务审计,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升值。精准有效实施扶贫解困,深入开展十大扶贫行动,确保2016年80%以上在册低收入渔农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万元。
推进农业与渔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干部队伍是关键。要通过扎实开展“树标杆、补短板、求突破、走前列”大行动和“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提升系统干部职工尤其是党员干部的能力,提振精气神,坚持心系群众、服务“三农”宗旨,强化实绩导向,开展比学赶超,努力打造敢于担当、务实奋进、狠抓落实的系统干部队伍。
作者系舟山市委副秘书长,市农林与渔农村委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