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深受杭城消费者喜爱的钱塘江土著鱼——“三角鲂”,如今已是菜场里的常客,这归功于杭州市农科院的一项科研成果。该院发挥科技优势,成功实现了“三角鲂”的人工繁殖。目前,该院已保存钱塘江不同区域的“三角鲂”种群亲本3000组以上,年提供钱塘江增殖放流“三角鲂”鱼种苗3000万尾,可实现产值6000万元。“三角鲂”属鲤形目、鲤科、鲂属,是钱塘江水域优良土著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受水质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影响,钱塘江里的鱼生活环境差了一些,鱼类自身繁殖能力下降。而土著鱼繁育有两大难点:一是亲本资源的保护,另一个是人工繁殖。不少土著鱼还是野生为主,人工繁育成活率低,要规模化生产,更是一大难题。
为保护开发钱塘江的“三角鲂”鱼种,杭州市农科院一边收集保护“三角鲂”的种质资源,一边开展“三角鲂”的良种繁育、生态养殖和增殖放流资源量恢复等研究,并成功解决了人工繁殖“三角鲂”的技术难题。目前,该院已建造了繁育中心-繁育基地-培育基地三级良繁体系,年可繁殖“三角鲂”鱼种能力超亿尾,除可满足杭州本地需求外,还可向省内外提供鱼种苗;年示范推广生态健康养殖面积2.1万亩,可助农增收8000余万元。 黄怡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