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眼下梅雨不断,然而绍兴市上虞区的一些杨梅种植户不再为梅雨季节杨梅受损而发愁。早在杨梅成熟前夕,该区的不少杨梅种植户购买了杨梅采摘期降雨气象指数保险。这把保护伞将大大减少梅农因梅雨季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据悉,今年全区有70户杨梅种植户投了保,参保面积达3352.5亩。
和杨梅种植户一样安心的,还有绍兴的一些茶叶生产户。今年初,受冷空气影响,嵊州市明山茶场的茶农汪海冮,虽然早春茶叶受冻损失较大,但让他感到庆幸的是,因投了茶叶气象指数保险,获得了30万的保险赔付款。
目前,我省正在推广的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正成为广大农民的“保护伞”,风霜雨雪“闯祸”,气象保险“买单”。
指数保险成效喜人
今年3月,安吉白茶生产期间,遭遇两次低温天气,造成大面积受损。根据气象指数保险合同,全县投保茶农获得保险赔款1263.31万元,简单赔付率高达419.74%。来自浙江省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省农业气象指数保险阶段性成果喜人,今年全省茶叶气象指数保险承保面积达6.7万亩,为茶农提供赔款1835.86万元,简单赔付率234%。
茶叶是浙江省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在每年2月下旬到4月春茶采摘最重要的时期,容易遭受低温霜冻(俗称“倒春寒”)的自然灾害,导致茶叶减产茶农减收。为了增强茶农抵御风险能力、解决茶叶保险定损理赔难题,去年,浙江省在全国首创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在茶叶主要产区绍兴市和安吉县开展试点。
与传统茶叶保险采取的人工定损方式不同,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是根据历史数据制作出损失模型,在采摘期内,茶园遭遇低温冻害天气,只要气温降至保险合同约定的最低温度以下,就视为保险事故发生,启动理赔程序。从开展试点的绍兴市情况看,保险金额确定为每亩1500元,基本能够覆盖茶园的生产成本。保费为每亩120元。为了推广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促进灾后经济补偿和恢复生产,省、市两级财政给予较大的保费补贴力度,承担70%的保费,茶农只需承担30%的保费。据了解,今年绍兴市和安吉县已有约2.75万亩茶地投保。
在安吉、绍兴两个试点基础上,今年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扩展到杭州、湖州、金华、丽水等茶叶产区。在扩面的过程中,省气象部门根据不同茶叶品种、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进一步完善优化了茶叶气象指数保险模型结构,以保护更多茶农的利益。
今年,我省首创的杨梅采摘期降水气象指数保险试点从去年的仙居县扩大到绍兴市上虞区、台州市黄岩区、兰溪市、青田县、文成县等6个县(市、区)。
监测数据科学合理
今年2月初,在遂昌县大柘镇柘溪上村的万亩茶园中,新安装的2个茶叶气象保险专用自动监测站投入使用。
新增的茶叶气象保险专用监测站启用后,及时记录茶叶气象指数保险时间内所需的所有气象监测数据,让保险部门和茶农都多了一份安心。当地茶农朱龙飞说:“有了气象自动监测站,茶叶生产放心多了。”
遂昌县气象部门负责人卢钊介绍:“遂昌是个山区县,地形复杂,现有的中尺度观测站无法满足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精确要求,特别是山顶、山坳的气象数据都不容易获得。”
2015年,为推进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工作,遂昌县政策性农业保险部门制定了茶叶保险实施方案,同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茶叶保险区域内建设专用自动气象监测站,实时观测记录气象要素。
在推进气象指数保险工作中,为解决气象观测站密度不够而导致的小范围气象数据缺乏的难题,省气象部门将建立保险专用自动站作为开展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在全省各地全面开展,受到茶农们的一致好评。
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评估气象条件或灾害强度与农业生产损失之间的关联度,最大限度缩减“基差风险”,气象指数保险研发团队采用缩小保险区域,加密数据采集及数据评估,增加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科学性。气象部门还加大宣传,让农户充分了解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劣,放心购买保险产品。
气象指数保险绑定“支付宝”
目前,浙江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涵盖的农作物种类包括了茶叶、枇杷、杨梅、水稻等,涉及的气象指数有温度、降水、风力等因子。为了惠及更多农户群体,规避多样气象灾害的重大破坏,省气候中心科研团队还将在作物种类和保险品种上继续研发拓展,为“不测风云”下的农业生产贴上“护身符”。
在气象指数保险产品不断丰富的同时,购买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方式也日益便捷。2015年,浙江省气象部门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农作物风力指数保险”产品,并依托支付宝平台向全国范围的农户进行销售。农户只要通过支付宝便可为农作物投保,当达到赔付条件时,赔款会第一时间转到投保户的支付宝账户。 张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