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希师 实习生 唐豪
他是养殖户们的朋友,足迹遍布我省各大养殖场;他和他的团队为推动我省畜牧业发展四处奔波;他是我省畜牧业产业分布的“活地图”。他,就是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病毒病研究室主任王一成。作为我省著名的兽医学专家,在他34年的工作生涯中,怀揣着对畜牧事业的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出动人音符,奏出精彩华章,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闪光风采。
在养殖户眼中他是保驾护航的贴心人
“2009年,我的猪场突发严重的猪蓝耳病,在王老师的帮助下才及时控制住了疫情。”提起7年前的那场生猪疫病,临海绿之源养殖场的负责人邓利荣仍心有余悸。邓利荣说,2009年7月,由于疫情突发,养殖场里的3000多头生猪,半个月内竟死了近十分之一。束手无策之际,邓利荣通过省农科院联系到了王一成。面对当时的紧急状况,王一成第一时间赶赴养殖场进行现场解剖勘察。通过近一个月的治疗防控才消除疫情,让养殖场避过了灭顶之灾。在近一个月的共同奋战中,邓利荣看到了王一成专家光环下朴实的一面,“在现场检测中冲在一线,从不摆架子,我们遇到困难时,就像他自己碰到困难一样,有时比我们还着急。”
王一成对待养殖户认真负责的态度,让他赢得了养殖户们的信任。江苏三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由杭州市华瑞公司创办的一家现代农业企业。尽管养殖场设在江苏,但猪病检测却一直由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负责。该公司技术部经理邵俊杰告诉记者,这么做,一是因为相信科研机构的实力,二是因为王一成的良好口碑。据了解,2014-2015年间,王一成赴杭州、椒江、余姚、嵊州、开化、江山、桐乡、桐庐、台州等地,举办猪病防治和规模猪场免疫监测技术讲座共23次,听讲人数1500余人次,还带领课题组人员完成了7万多项次各类猪病的抗体检测,及时为猪场提供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被广大养殖户称为贴心人、免费专家。
在同事眼中他是年轻人成长的引路人
走进王一成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案头摆放整齐的一本本实验记录册。据同课题组的袁秀芳介绍,这些大部分是他在工作之余所做的实验记录。记者随手翻开一本标注着2005年的记录本,上面记录着一组组详细数据,在每一个实验步骤下,都粘贴着相应的实验照片,以便他人查看学习。袁秀芳说:“王老师规定我们每一次实验都要做详细记录,绝对不能有疏漏。”
在人才梯队建设中,他对年轻人的培养和团队建设非常重视,通过传、帮、带和Lab meeting等形式,将自己的技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所里的同事。吴旺霞作为他的研究生,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作为一名本科学水产专业的跨专业研究生,吴旺霞刚到实验室时,对畜禽病毒可谓一窍不通。为此,王一成手把手地指导吴旺霞,“王老师非常仔细,连拿试管的姿势都有要求。”吴旺霞告诉记者,在刚来的半个学期里,王一成要求她详细记录每天在实验室里的工作,第二天进行汇报,如果发现问题,会立刻要求她更正。据了解,王一成除了尽心指导自己所带的研究生,所里不少博士、硕士研究生从开题、试验研究到论文答辨都得到过他的悉心指导。
提起王一成,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同事们总会提到他优秀的业务能力。“由于王一成的名声在外,全省规模猪场及养殖户遇到疑难猪病,大部分会送到他这里来进行检测诊断。”所长鲍国连说,王一成不仅有很高的理论水平,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不是在实验室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就是穿梭在各大猪场之间,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多年来,他没有假日、没有周末,常常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正是这种忘我的工作状态,让他和他的课题小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用这句话来形容王一成再合适不过。采访中,该所副所长张存告诉记者:“现在单位用车紧张,很多时候去基层猪场不方便,但是王一成只要一接到养殖场的求助电话,就会放下手头工作,亲自驾车去猪场,现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类似这样的紧急出差,每年至少有40余次。在张存看来,正是王一成这种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诚恳的服务态度,让他成为了养殖户眼中炙手可热的“门诊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