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希师 通讯员 盛征军 王康康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杭州市富阳区农民学校“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的第一届农民大学生也迎来了自己的毕业典礼。“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自2013年开展以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实践,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其培养的学员也成为富阳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学习+提升,助推创业梦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为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现在我们农民朋友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我们办学的重点是通过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我区农民的素质。”采访中,富阳区委农办副主任、区农民学校副校长张小维告诉记者。
陈广,作为富阳天井山生态农庄的少庄主,是一名典型的农业“创二代”。尽管平时忙于经营农庄,但他的心里始终有一个大学梦。“当年高中毕业后就去当兵了,没去上大学一直是我的遗憾。”陈广告诉记者,退伍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协助父亲一起经营农庄。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他愈来愈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考入富阳区农民学校后,3年的充电,让陈广对如何做好农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并结合实际开始大胆尝试。“目前,农家乐遍地开花,竞争非常激烈,现在我们在特色上下功夫、加大面向城市的推荐。”如今,该农庄得到了上海玺智文旅投资有限公司的青睐,建立了长期互动的合作经营机制,开展互动互补经营,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也为产业面向大都市的进一步延伸奠定了基础,为富阳区农家乐行业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了解,富阳区农民学校每年招收30名学员,费用全由政府承担,人均近万元,截至今年共有学员三届92人。在富阳,“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被认为是“民心工程”,每年有上百人申请报名。第一批32名学员已从当初的草根农民蜕变成了如今的高素质农业经营带头人。
学历+技能,凸显实用性
何喷香是首届优秀大学毕业生之一,短短3年时间,她从一个家庭主妇成长为2015年度杭州市级“百姓学习之星”。提起这些荣誉,何喷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告诉记者,通过3年的努力,收获最大的并不是一张毕业证书,而是老师针对学员们所传授的实用农业技术与先进的经营理念。在此之前,一直种植高山蔬菜的何喷香对品种搭配及蔬菜育苗等知识不甚了解。3年时间,她通过请教老师、咨询同学、利用网络等方法创建了富阳唯一的瓜菜育苗中心,并依托永安山滑翔基地和常安花海基地,建起了有自身特色的瓜菜、果木、盆花等休闲农业观光基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富阳区农民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摒弃了一些在现实生产生活中较少用到的课程,增设了针对性、实用型较强的课程。“我们在教学上,提倡培育‘学历+技能’型农民大学生”,副校长彭哲敏告诉记者,当下的目标就是培育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急需的领军型高端人才。同时,开展农业专业技能培训、“511”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双证制”教育培训等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技能”的培养模式不仅吸引了何喷香等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主妇,也吸引了本就有高学历的新型农民参加,洪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她告诉记者,在参加区农民学校学历教育前,她就已经获得了汉语言文学大专学历。但对于现在从事水稻种植的洪波而言,面对田间地头,一切都是新鲜事物,“重回学校,学习针对性的专业知识非常有必要。”洪波说,在学习《农业项目投资》的课程中,她充分了解了农业项目要依据自身农场实际情况来制定,于是,2015年,她引种了西红花,通过“水稻+西红花”水旱轮作,既防止了土地抛荒,又增加了收益,也为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很好的带头、引领和示范作用。
课堂+现场,彰显实效性
在采访中,学员们反复提到富阳区农民学校特有的“室内是课堂、室外是现场”即“理论+实践”融通的教学模式。学校根据农民大学生的特点,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在观光农业、园林设计、观光旅游等多个实用领域聘请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传授相关知识。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每学期还专门组织学员到基地参观交流。通过与各地区各类农业能人的交流,让学员们得到启发,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原本经营茶叶的施灿洋通过同行的交流与指导,将目光瞄向了农业开发。他说,毕业后打算在当地成立一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将富阳的淀粉、干菜根、蕨菜、豇豆干等天然绿色农产品打造成生态农业品牌。富阳区茂华竹笋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何江根,在班里算是一位年长者,2008年成立公司,通过学习、知识运用,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品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品牌营销策略,建立了农产品基地,现拥有基地面积2900亩。他对当地村民生产的农特产品实行订单收购,与龙羊地区的500余户农户签订了订单合同,直接带动了500余农户致富。
据了解,为使教学内容更接地气,满足学员实践需求,富阳区农民学校紧扣富阳产业发展特色,不断加强相关专业和学科建设,同时,围绕培训项目开发与运行,建立“专兼合一,功能多元”的高水平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高质量的农民教育培训教材、高效率的教育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