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省农业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省委书记夏宝龙在衢州调研畜牧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全省农业工作实际查补短板,探讨解决农业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会上,省农业厅领导刘嫔珺、蔡元杰和5位处级干部作交流发言。本报分两期摘登其中主要内容,详见今日6-7版和18日“论坛”版,供各地学习参考。
□刘嫔珺
关于畜牧业转型升级,最近省委、省政府已作了一系列非常明确的指示要求,可以说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方向已非常清晰,任务内容也非常明确,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落实、落实、再落实。是否能打赢畜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成为检验畜牧系统“两学一做”成果的最重要内容。“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就得在进一步提高认识中来落实,就要从薄弱处、关键处下手,真正把目标变成现实。
一、以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紧迫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是当前最亟需补上的一块短板
畜禽养殖污染不仅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还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一块明显短板,必须要补,还要补好补结实。
这几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们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上已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但补短板这根弦有时绷得还不够紧,在轻重缓急的把握上,在不完成目标任务绝不罢休的态度上,在省委、省政府对“五水共治”铁一般的决心、老百姓对建设“两美”浙江殷切期待的感受上,有时候还没有做到最明白、最清醒、最坚定。
认识上还有提升空间,表现在行动上就会有较大差距。所以,在当前形势下,畜牧系统的干部职工,务必对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制约全局的短板有更加紧迫的认识,进而转化为最紧迫的责任感、使命感。换句话说,如果不先把这项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工作做好,转型升级也只能是空转空升。
二、以更加管用的举措,更加有力的执行,补牢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这块短板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永远在路上。需要以更强的力度、更管用的招数,立说立行,全力以赴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短板补齐补结实。真正认识到这块短板已经到了不补不行、补慢了也不行、补不结实也不行的份上。
(一)转变理念补短板。要以“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比如“开放”,过去我们说“开放”是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其实对待养殖污染治理问题,在思想上理念上也要开放。过去我们对待养殖污染,发现问题,一般停留在内部督查整改上,没有借助更多的力量。我们总感到3年任务2年完成了,已经非常不容易,补短板总还需要一些时间。这种观念需改变,要有更加主动开放的心态,主动接受群众举报、媒体监督。要拿出狠招,加快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比如“协调”,要理直气壮,制止“以拆代拆”、“以关代转”这种过于简单粗暴的做法。再比如“共享”,“低小散”、“脏乱差”的养殖场要彻底整治,这是畜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规模化、产业化推进的大趋势。工商资本引进也好、当地资本注入也罢,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兼顾生猪养殖户的利益,如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农民共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红利,也是需要我们在补短板中要科学把握的。
(二)创新办法补短板。形势在变,情况在变,办法肯定要跟着创新。就当前的形势,既要立足当前,抓好“五查四治两打”,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既要有“土洋结合”的长效监管机制,引入信息化、第三方监管的手段,又要有内生机制的培育,让被管理者的利益与管理者想达成的目的趋于相同,真正在用地、环评上化解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既在法律框架下,又同时直面一些遗留下来的现实问题创造性地予以破解、认定。在技术模式上,从世界趋势来看,发达国家采用农牧结合的方式,发展中国家反而采用工业化治理,特定的国情、省情,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都对进一步熟化、完善、提升技术提出新的更高标准,消纳地的问题、农牧对接大布局的问题也需要创新办法来解决。
(三)落实责任补短板。做事情、做好事情,落实责任是一个核心的关键词。补好养殖污染的短板,责任必须落实到主体,由养殖主体来承担。还要落实属地的责任、相关部门的责任、我们自己的责任。要穷尽一切举措,夯实各自的责任。
(四)拉高标杆补短板。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我们要在拉高标杆中守住底线,加快推进美丽生态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全省要建千个美丽牧场、万家生态场,今年要创建200家美丽牧场,把标杆树立起来,把美丽牧场作为浙江大景区里面的一个景点,既要外在美,又要产品美、收入美、主体美。
(五)强化法制补短板。要出台配套的政策法规,促进有机肥利用、生态消纳地落实,编发各种实用技术导则等等。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相关立法、政策补助等方面对养殖业的支持,像美国的“零排放”体系、日本的农民培训体系等。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要上升到法制层面来落实、来补齐。
(六)凝心聚力补短板。要社会共治,形成合力来补短板。既要善于挖掘潜力,形成合力,又要善于借助外力,注入活力,还要善于借助市场,激发动力,三箭齐发,才能确保命中目标。要全力以赴提升主体,联合各方力量做好年底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大会的筹备工作。
三、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从大的战略来讲,省委书记夏宝龙提出,要通过畜牧业转型升级来促进浙江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部提出我国养殖业将实现重大战略转型,在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也是符合未来10年社会发展大势的。
国际普遍认同的农业现代化五大衡量标准:一是规模化生产、集约化投入;二是完备的先进科技和装备的研发与推广体系;三是经营组织化、服务社会化程度高;四是农业产业链长、农产品附加值高;五是全要素生产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高。这些都是畜牧业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条,怎么样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一根扁担挑两头,一头挑环境一头挑产业,对浙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具体到浙江畜牧业的实际,重心还是要放在“五大工程”上(美丽畜牧生态工程、健康畜牧安全工程、精品畜牧特色工程、智慧畜牧创新工程、新型畜牧创业工程),这是具体抓落实的载体和内容。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发力:
一是调结构。就是厅里提出的要“整治生猪、拓展兔羊、稳定家禽、扩大蜜蜂、强化种业”,归结起来,就是“不在一条猪尾巴上吊死,多畜经营,多种经营”。这个方向已经很明确了,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力量来推动。决定产业结构的三大要素是自然资源环境、社会发展进程和科技进步。对浙江来讲,从这三个维度来考量,畜牧业都到了需要调结构的时候了。资源环境已经非常紧迫,社会发展也到了一个需求多样化的阶段。
在推动调结构的过程中,有哪些手段可以用呢?有市场的手段、经济的手段、法律的手段、行政的手段。在市场导向上,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主体的市场竞争力,生产出好的畜产品,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要培育一批名企、名家、名品。在政策推动上,要通过资金分配因素法,加大扶持力度。在技术服务上,要加强引领和输出。如果我们对特色产业这一块的技术服务、技术输出引领强,就能够很好地推动结构向这个方向调整。在新业态培育上,要通过打造生态美丽牧场,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与建设美丽田园、经营美丽乡村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加大美丽经济份额。可以出台一个美丽牧场的技术标准、浙江畜产品的地方标准,打造几个公共区域品牌。这些都是调结构中可以做,而且需要做的事。
二是强主体。主体强产业才会强。通过第一轮治理以后,畜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都有了很大提高,户均规模已经从200头增加到了600头。但是存栏5000头以上的只有363家,存栏万头以上的只有162家,总体上还是“低小散”的,主体太弱仍是一个大问题。这几天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培养可靠的主体,只有可靠的主体才能真正解决污染的问题。趁这次治理的机会,首先要下铁的决心,培养出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可靠主体。其次对留下来的散户,也要服务好,这关系到本土农民的增收问题,可以通过租赁制、代养制等创新组织关系来破解。对那些相对较小的规模场,可以走特色化的路子,通过拓展旅游、文化等功能,做成带有乡土气息的旅游产品。
三是促融合。目前,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还不够。浙江的农产品包含畜产品,加工与鲜销的比例只有二比一,发达国家是四比一,我们的高端价值产品还远远不够。供需平衡也是低水平的,畜产品的供给跟不上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现在有一句时髦的话叫象征消费,类似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需求,还远远满足不了。另外,畜牧业产出效率很低,2014年,全国一产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才3万元多一点,只有二三产业的三分之一。再比如美国的猪肉价格,只有中国的一半,这些都可以看出我们的产出率很低。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还是要从拉长链条、做宽链条来解决。首先,要创新全链条的组织方式。要把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纽带链接起来。畜牧业从祖代、父母代、商品代到饲料、设备、养殖、屠宰、销售,再到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疫苗防控、疾病诊疗等等,本身链条很长,要通过一定的纽带链接起来,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从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着手,提供多元化、高品质的畜产品。
其次,要打造科技创新的全链条。包括全链条的品牌化创建,与装备技术、信息、生产、文化、生态资源深度融合等等,有的可以全链条打造,有的可以通过一个点来牵动,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屠宰,一边连超市,一边连产地,是现代畜牧业链条中很重要的环节。所以,要考虑怎么样在每个环节的精心打造中做出品牌,同时又在各自的链接中互相促进,通过融合做大做强。
总之,今年全省畜牧系统的干部职工,要以“脱三层皮”的精神,学在先、干在前,扎扎实实补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短板,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走出一片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天地。
作者系省农业厅副厅长、省畜牧兽医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