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养生

端午节如何过?从端午习俗看养生常识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吃五黄”,这些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其实,端午节也是一个人们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在端午习俗中就隐藏着许多养生小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端午习俗里的养生知识。
  与丰富多彩的端午起源说一样,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至今仍在全国各地流传、延续着。然而,无论如何,端午时节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却是一致的。专家认为,这个节日本是对人身体健康的一种爱护,对生命的爱护。端午时节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的调和、平衡,以安然度过夏天。
1
吃粽子
  从养生角度看,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作为食品包装,其具备天然和无污染的特性,因此,被当今营养学家称之为“天然绿色食品”。然而,粽子清香糯滑,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含过多的脂肪、盐、糖。所以,粽子美味却不宜多食,胃肠不好以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人群建议少吃粽子。此外,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对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
挂香囊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家长可以将香囊放在孩子的衣兜里或枕边,对于流感、白喉、水痘、流行性脑膜炎、麻疹等传染病均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的功能。夏天气温高,很多人经常觉得没胃口,也可在身边放个香囊。因为香囊里中药的香气被人体吸收以后,可以促进消化腺活力,增加消化液分泌,从而能够增强食欲。
  由于香囊中的药物有通窍的作用,孕妇要慎用。另外要保持香囊的干燥,注意防水、防潮。若香囊接触皮肤处出现红疹、瘙痒等现象,请立即取下香囊,挂于室内空气流通处或车内。
3
插艾草、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又名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但过敏体质人群要谨慎“跟风”,别因驱蚊而勾起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此外,若蚊蝇数量并不庞大,不一定要插艾草,采取紧闭室内门窗或开纱窗通风等措施即可起到防蚊蝇、去除病毒和细菌的效果。
4
煮大蒜
  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午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大蒜被称为人类的“健康卫士”。大蒜中含有约0.2%的挥发油,其中的主要成分大蒜辣素具有杀菌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大蒜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保护肝脏、调节血糖,保护心血管,抗高血脂和动脉硬化,抗血小板凝集。营养学专家发现,大蒜提取液有抗肿瘤的作用,建议每日生吃大蒜3—5克。
5
吃五黄
  端午节里吃“五黄”是江南一带的习俗,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尊贵的颜色,五月麦熟,也是丰收景象,带有吉祥意味;雄黄之黄,克杀邪毒,也有驱除五月气候中邪气的作用。所以说,吃“五黄”的目的是驱邪毒、求吉祥。
  端午节最大的风俗就是吃,古代南京和苏州、常州、杭州都吃“五黄”,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这就是“五黄”。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色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6
赛龙舟
  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较烦闷,假如工作压力大,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容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情绪的变化,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可导致精神疾患,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夏季养生,宜使脾胃心肺之气调顺。所以除了药物、食疗及平和心态外,也应同时加强运动。划龙舟能使全身气血畅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调理脾胃代谢,通调气血循行,忧郁情绪也随之化开。端午节时赛龙舟虽是一项很好的户外体育活动,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参与的,专家建议此时可多去户外做大步走、慢跑等运动,或进行游泳等亲水运动,同样可达到健身效果。 本报综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