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湖北脑瘫诗人余秀华坚持诗歌创作的励志故事一夜间火遍大江南北,她的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作在微信上广为流传。而在富阳的永昌镇,也有这么一位脑瘫者,他白天在胶鞋厂上班,晚上则坚持诗歌创作。9年来,他创作出了数百首诗歌。
应涛,笔名“冰清”,1993年出生,出生时因母亲难产导致脑部缺氧落下残疾。他热爱诗歌,创作颇丰,被誉为“富阳的脑瘫诗人”。
应涛目前在永昌镇制鞋厂上班,制鞋厂的一楼满是机器运作时发出的嘈杂声响,还有一股浓烈的橡胶味。应涛的岗位在远离喧闹区的二楼,工作间堆满了纸箱子,地面上则堆放着各类雨靴,如丘陵一般。他平时的工作主要是负责配装,把相同尺码的鞋子,成双成双地放在一起,然后装进大纸箱。刚开始,他还不适应快节奏的工作,但慢慢就得心应手了。
这份工作对应涛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
应涛的父母一直务农,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家庭负担不轻。虽然应涛行动和语言上相比一般人要慢一些,但他的脑子非常清楚,他觉得自己不能成为家里的负担。2011年,他找到了这份工作,他高兴极了,终于能够自食其力养活自己了,“这种感觉真好!”他说。
应涛开始诗歌创作是在2006年6月份,不过,那时更多的是模仿,是为了排遣自认为考不上初中的苦闷。后来,他顺利地进入了初中,写诗有所减少。之后,未能考上高中,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彼时的他非常沮丧,一度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小姑看出了他的心思,便买了高一所有课程的教科书,让应涛能够继续学习。应涛数理化基础薄弱,一时难有进步,但他对语文书上的诗歌兴趣浓厚,深深沉浸其中,并开始更加努力地创作诗歌。
他最终在诗歌中找到了力量,找到了生存下去的勇气。
但应涛的父母最初是反对的。“你一个初中毕业的孩子,要去写诗,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吗?”应涛的父母认为他应该把心思都放回到现实生活中,一个残疾人应该选择脚踏实地的活法,而不是沉迷于飘渺的诗歌中,他们说,“那个东西给不了你什么,相反,它可能让你失去更多”。
在这一点上,一直很听话的应涛没有顺从父母的想法。应涛觉得,只有活在有诗歌的日子里,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当我难过的时候,我可以写诗抒发郁闷,当我快乐的时候,我恨不得想和全世界分享。”应涛白天工作晚上写诗,2012年初,他编印了自己的首本诗集——《冰清情诗集》,他说诗歌已经陪伴他走过了十个年头,诗歌也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
应涛对现在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并感恩于领导和同事对他的关爱。唯一让他有点小郁闷的是突然来了灵感却还要继续工作的时候。有时候他也会拿起工作间里的记号笔,在边上的纸箱上写下几笔。除了制鞋厂工作的工资收入,应涛也因为写诗有了另一些收入,他常常会将自己的作品向《富春江》杂志等处投稿,获得的稿酬他会用来买书。
最近,应涛又在准备出新诗集了,原先他的诗歌多以励志为主,这次的新诗集名为《关雎》,以情诗为主励志为辅。他说,之所以选这个题材主要源于自己的恋爱经验——他在2014年曾经谈过一场恋爱,那也是他的初恋,最终因为女方家里的反对结束了。讲起这段往事,应涛既羞涩又难过——他渴望一份爱情,而现在只能把对爱情的向往寄托在诗歌中。
如今,应涛拥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平民应涛诗歌分享”,他最新的诗歌会发布在微信平台上,与朋友们一起分享。许媛娇 骆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