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通讯员 于祥龙
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开展三年来,关注度越来越高,导向性也越来越强。2015年度的评价结果,从全省层面来说,实现既定目标固然可喜,但所暴露出来的不足也应引起重视;从市、县层面来看,有的连年进步,有的后继乏力,几家欢喜几家愁。历经三年实践,如何科学地看待这个评价结果,以及评价体系本身?记者就此专访了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
一、2015年评价结果
问:首先请简要介绍下2015年全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的情况?
答:2015年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为80.79分,顺利达到了我们原先预设的2015年达到80分的目标值,反映出这几年我省的现代农业发展总体在稳步提升。从数据来看,评价体系中的农业产出、要素投入和可持续发展三大系统全面提升。其中,农业产出水平上升势头强劲,是三大评价系统中年际增幅最快的;农业要素投入水平增长势头稳健,是三大评价系统中得分增加最多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持续优化,增长潜力可观,是三大评价系统中目标实现程度最高的。
二、浙江农业现代化短板分析
问:今年省委提出要认认真真查找短板、扎扎实实补好短板,而评价结果正是发现浙江农业短板的一个很好的窗口。请问,从这个角度,如何看待该年度的评价结果?
答:评价结果虽然实现了既定目标,但通过分析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数值,也的确可以从中看到一些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短板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依然明显。从11个设区市来看,综合得分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88分,湖州和宁波连续三年进入前三位,而衢州、温州和丽水则连续三年位列后三位;从82个被列入评价的县(市、区)来看,排名第一的与排名末位的得分差距达到25.43分。虽然全省平均综合得分已经超过80分,但综合得分低于75分的县(市、区)仍有28个,占到所有参评县(市、区)的三分之一,低于70分的还有12个,推动这些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任务很重。
二是产业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从评价数值来看,2015年,有3个设区市和42个县(市、区)的农副产品加工产值未达到2010年基础值;休闲观光农业虽增长势头十分强劲,2015年产值达到227亿元,同比增长了55%,但存在功能单一、层次低、规模小等问题。从整体上看,全省农业产业化水平离目标差距还很大,这背后折射出来的就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农业和二三产业关联不够、融合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
三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2015年,我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为31618元/人,较上年增加993元/人,但仍未达到我们原先设定的 2015年32686元/人的目标,这个数字还不到全省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三分之一,而且县(市、区)间差距大,农业劳动生产率超过5万元的县(市、区)有23个,但有37个县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淳安等26县均值仅为18260元/人。单从数值来看,农业劳动生产率已成为目前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短板”。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需要加速提升。农业要发展,最基本的是要有土地等生产资料,但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和本身资源限制,浙江农业在这方面比较吃力。2015年,全省标准农田一等田比重仅为42.62%。而且受地力条件、地形地貌差异的影响,淳安等26县标准农田一等田比重和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值分别为22.37%和60.14%,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需要更多的投入,更快的提升。
三、补上短板的应对之策
问:面对存在的短板,下一步将怎样补上?
答:这些短板和问题形成的原因,牵涉到方方面面。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省级有关部门和市县农口系统,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重点采取以下对策举措: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将需求结构升级作为我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强劲拉力,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为主要载体,深入实施粮食稳面增产和绿色增效行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推进农业水、气、土综合治理,推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变“盆景”为“风景”;加快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开展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一品一策”)行动,促进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培育,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优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值空间。
二是补齐效率短板,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推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大力发展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快农业“机器换人”,加快对专用型农机具的研制开发,提高机械化作业适应性,促进农机装备由中低端为主加快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现代种业发展工程,加快推广新型农作制度,加快良机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
三是突出淳安等 26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26县高效特色精品农业发展,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和绿色农产品主产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大对26县财政、项目支持力度,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优先扶持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指导各设区市认真分析市域内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相对滞后县(市、区)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克难攻坚,创新举措,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四是优化要素配置,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农业“一区一镇”建设、“两区”提升和历史经典产业培育为载体,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纵向上,积极推进农业资源要素集聚和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促进产业集聚、价值提升、利益共享,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水平。横向上,加快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提高休闲农业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促进生产、消费、体验互动,实现“三生”有机融合和“三农”统筹发展。
五是加强耕地保护,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划定和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及示范区,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部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实行最严格保护。继续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地力培肥项目,配套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稳步提升标准农田中一等田比重;加强山区县(市、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山区县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四、评价指标将部分修订
问:开展浙江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已经三年,总体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认同,如何客观评价该套指标体系的精准度?对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有何设想?
答:农业现代化评价工作是省委、省政府2013年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三年来,评价工作为衡量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提供了一把标尺,为各地查找差距、补齐短板打造了一面镜子,为引领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树立了一杆旗帜。我省农业现代化评价工作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省委组织部还把评价结果列入对各市党政领导班子的实绩考核指标。但该项工作毕竟是探索性的,通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也的确发现了评价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行优化完善。比如评价指标的导向性不够与时俱进,现行的评价体系中相应的指标不能较好体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新要求;又比如衡量指标的数据内容尚欠科学,对各地现代化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考虑不够,简单地用增长率指标来衡量发展水平,以致出现先发展地区得分低于后发展地区的情况,与人们的常规认知相矛盾;再比如指标设置太细太多,分值过于分散,重要指标的权重偏低,造成应该突出的指标凸显不出来,等等。
针对发现的这些问题和“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导向,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省统计局等14家农业现代化评价工作成员单位,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对现行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的部分指标进行修订完善,力求能更加客观、科学、准确地衡量今后五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报请省政府同意后,从“十三五”开局之年的2016年启用新修订完善的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