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农民成“潮人”

  □本报记者 金国栋
“这套控制系统引进后,生产管理更方便更精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提升了……”日前,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逸麟火龙果基地负责人王忠广面带笑容地向记者介绍着农业物联网环境监测控制系统。听了王忠广的介绍,记者随手打开安装在他手机上的软件,火龙果大棚内的光照、温度、湿度以及大棚覆膜等情况一目了然。
  王忠广说,去年11月,基地的60亩火龙果都安装了这套系统。以往遇到极寒天气,都得守在基地内查看大棚是否被压垮、覆膜是不是被掀翻,而今年初的强寒潮袭来时,他就在家里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这套系统掌握基地内的情况,不仅轻松,效率也比以前高。“用了这套控制系统,一年至少可以节省近20万元的成本。”王忠广说,智慧农业让他们这些“潮农民”尝到了甜头。
  在嘉兴农村,利用手机软件控制生产,实现节本增效,已不在少数。仅据秀洲区统计,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11家,每个示范基地都配置了高清视频监控、传感器、农机设备自动化智能控制设施。
  记者在位于桐乡市石门镇的嘉兴华圣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见到了负责人平建国。平建国说,4年前,他决定在该镇周墅塘村种植铁皮石斛。此事在当地引起不小震动:平原水乡能栽培铁皮石斛?铁皮石斛一旦“水土不服”,那损失可不小啊!不过,“互联网+”为平建国打开了一扇新窗,也消除了大家的质疑。“一开始完全靠人工种植,遇到高温、极寒等天气,大棚温度很难管控好。”平建国告诉记者,3年前,他引入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后,难题迎刃而解。
  记者在铁皮石斛种植大棚内见到,基地内安装了空气、土壤等各项指标监测设备,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此外,每座大棚内还安装了高清监控设备,技术人员通过办公室里的LED显示屏,轻点鼠标就可实时远程查看园内所有动态。
(上接第1版)
  “大棚内湿度不足,电脑就会自动发出指令打开喷滴灌系统,对棚内作物进行喷灌;光照不够,系统同样会发出指令,让大棚周围的隔光膜自动卷起来……”平建国说,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整个园区实现了智能化管理。
  “客户也能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实时掌握基地铁皮石斛的生长情况,让他们放心,增加认可度。”平建国说。
  “像‘华圣’这样的农业物联网基地,是市里的重点扶持对象。”桐乡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说,“去年,桐乡出台了推动智慧农业建设的意见,对于符合条件的智慧农业项目,最高可获补助100万元。”
  据嘉兴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嘉兴市以农业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全力推进智慧农业示范建设,加快农业生产管理智慧化,截至目前,已建成以嘉兴华圣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湖区大桥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为代表的5家市级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基地(企业)。下一步,嘉兴将重点围绕农业“一区一镇”建设,依托现代农业综合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大力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互联网+”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加快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维场景交互技术等在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农家乐特色村(点)的应用,打造一批具有嘉兴特色的“网络农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