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蒜苦、挖蒜累,顶着太阳还下跪。“收大蒜确实不是个轻松活儿。”不过现在,在山东省金乡县鸡黍镇朱楼村的朱松明看来,这都不是个事儿,因为他买了一台大蒜收获机。
杨帆是这台机器的发明者和制造者。从2003年起,杨帆凭着自己对机械制造的热爱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决心,相继发明了四驱式、履带式大蒜收获机、打药机、田园管理机等多种农用机械,并获得了12项国家专利,在农机界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发明达人”。
瞅准农民最需要、
用得起的小型机械
杨帆的厂子位于山东省沂水县西朱家庄村工业园内,以制造小型农机为主。“大型机械用得还是少,农民最需要、用得起的还是小型农业机械。”杨帆正是瞅准了这一点,把眼光放在了大企业不愿做、农民又急需的小型农业机械上。
杨帆发现,同一种机器,不同地区、种植不同作物,农民的需求也会不一样,于是在他的手里,微耕机成了百变金刚:果园树矮,操作空间受限,适合卧式机型;大田里空间大,变速箱可以高一点,操作起来不用弯腰了;稻田里多水草,旋耕刀上加3片割草刀;下田的老弱妇女多,改装上一个药桶,打药省力不少……
大型农机翻不了的坎,走不过去的梁,爬不了的坡地,微耕机都能轻松搞定,是山区耕作好帮手。特别是有了农机补贴,农民的购买热情更高,仅今年1月至4月,杨帆的公司就卖出了1万多台微耕机。
用简单的心态研发新产品
在杨帆的手机里,有几段农民挖蒜的视频。“过去农民都是人工挖蒜,一亩地八九万株大蒜,农民要在太阳底下蹲在蒜垄里,用铲子一棵一棵地把地下7-8厘米深的大蒜挖起来。一个人一天只能挖半亩大蒜,还累得腰酸腿痛。”杨帆进村推销农机时,看到了农民的不容易,他便动起了研制大蒜收获机的心。
当时,市场上各种功能的大蒜收获机已经不少,但农民为什么不用?杨帆经过调研发现,传统大蒜收获机容易伤蒜,对土壤干湿度要求高,地里干些湿些都不行……针对种种问题,杨帆一头扎进车间,开始了大蒜收获机的改良研究。经过多次试验,2013年,他的新型大蒜收获机诞生了。“这款收获机增加了铲性震动等功能,解决了老机器易伤蒜的毛病,对土壤的适应性也更强,还添加了转向、提刀等功能。”仅大蒜收获机,杨帆就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同时,他还将大蒜收获机的变速箱合二为一,从而降低生产成本200多元。
(摘自《农村大众》 郭杰 田宝宗/文 2016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