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相信自己的“奇迹”

  19世纪80年代前,法国新生儿的死亡率非常高,平均每5个就有一个在学会爬行之前夭折,尤其是那些早产的新生儿,因体温过低,死亡率高达75%。这让许多年轻的父母痛苦不已。
  斯蒂芬·塔尼是巴黎妇产科医院的一名年轻医生,这家医院主要为住在城里的贫困妇女提供接生服务。该院在当时的法国属于贫困、弱势的“二流医院”,无论在硬件设备上还是软件技术上,都无法与法国一流的大医院相媲美,而塔尼也只是该院里一个资质很浅的“二流医生”。
  每次看到新生儿夭折,塔尼都非常难过和自责,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医生,没有尽到保护婴儿的责任。强烈的责任感让塔尼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只有大医院、医学博导们才有可能攻克的难题”,拯救新生的早产儿。他的这个抱负曾一度被同事拿来当笑柄,觉得他自不量力,可塔尼始终坚信有一天能实现。
  1878年冬的一天,塔尼带着3岁大的女儿去巴黎动物园里玩,无意间发现了一些小鸡孵化器,看着刚刚孵化出来的小鸡,待在温暖而舒适的孵化器中活蹦乱跳时,塔尼突然灵光一闪,兴奋不已,觉得自己找到了一把救助早产新生儿的“钥匙”。
  几天后,塔尼请巴黎动物园里的家禽养殖员奥迪·马丁帮他制造出一个“大的孵化器”,并将其命名为“育婴保温箱”。为保证安全,该保温箱并未用电供暖,而是通过向外层里不断注入热水,来维持内部的恒定温度,确保放入其中的早产新生儿能始终生活在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里。
  之后,塔尼说服了一些早产新生儿的父母,请他们同意将孩子放入到“育婴保温箱”中去。一年下来,有500名早产新生儿住进了塔尼的“育婴保温箱”中,其死亡率一下子由之前的75%大幅下降到32%!
  这一结果,让塔尼激动不已,他开始游说巴黎市政府,要求推广他的新发明。2年后,巴黎市政府要求全巴黎的妇产科医院都要配备这种“育婴保温箱”,3年后,塔尼的“育婴保温箱”在法国普及,后来又走向全世界。塔尼也被人们赞誉为“早产儿的救世主”。
  今天,改进后的“育婴保温箱”还新增了氧气辅助和其他先进的功能,早产儿的家人再也不用担心失去孩子了。
  谁都可以有梦想,谁都可以有抱负,千万不要因为自身的平凡和世俗的嘲笑而放弃心中的梦想,做一个有心人,坚持下去,也许你就是下一个创造奇迹的“斯蒂芬·塔尼”!
(摘自《生命时报》 夏生荷/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