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本报讯 历经有关方面8年的不懈努力,被誉为国宝的国家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朱鹮野外种群重建在我省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全省朱鹮数量已达216只,其中,野外种群43只,人工圈养种群173只。这是记者从5月24日在德清县举行的浙江德清朱鹮野外种群重建项目新闻发布会获悉的。
据悉,我省是朱鹮的历史分布区,也是朱鹮的故乡。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环境恶化,导致我省朱鹮灭迹。为了重建我省朱鹮野生种群,2007年底,我省申报了德清县下渚湖朱鹮人工繁育种群引进及野外放归项目,并成功获批。2008年4月,德清县林业局从陕西省引进的5对10只朱鹮运抵下渚湖,由此拉开了我省朱鹮人工迁地保护暨野生种群重建工作的序幕。
浙江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德清县依托浙江大学的科技支撑,通过8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历经人工圈养、野外放飞、野外种群重建等三个阶段,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朱鹮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和野外种群重建培育操作体系,不管是人工繁殖的存活率还是整体种群质量都高于国内外同领域其他种群。
德清县林业局有关人员介绍说,当前正是朱鹮的自然繁育期,今年朱鹮自然繁育成效喜人,目前已监测到野外筑巢5处,产卵17枚,自然孵育存活小朱鹮10只,自然孵育存活率较上年同期增长90%。从目前野外鸟巢产卵自然孵化和受精鸟蛋人工孵化的情况来看,预计至5月底繁殖期结束,浙江朱鹮的总数量将达到220只左右,跨入全国人工圈养种群的三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