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土地确权,难题怎么破

——聚焦浙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三)

  □本报记者 陈小平
  土地确权,意味着给农民进行“不动产登记”,农民的关注度非常高,各式各样的问题和诉求也接踵而至。
  记者从试点县(市、区)了解到,他们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有的地方地形地貌发生了变化,原地块已消失或者面积发生了较大变化;有的地块经营权在村民之间自行进行了置换,造成了地块变动;有的地方土地承包时以产量折算面积,导致账册面积与实际面积有较大出入,等等。
  土地确权,是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各类问题宣战的“排解工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各类难题,各地勇于面对,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智慧,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
相信科学 如实确权
  临安市天目山镇月亮桥村在对地块进行测量时,一些村民反映测量面积与他们手里的二轮承包合同记载的面积不符。今年3月9日,该村村民老刘气喘吁吁地跑到镇确权办,反映村里公示的承包地面积与承包合同上的差了不少。为打消老刘的疑虑,镇确权办及时组织村班子成员、测绘组专业人员和老刘一起到现场实测。根据老刘自己指认的田块四至,用仪器重新测量,结果与首次测量的完全一致。工作人员耐心地向老刘解释,土地发包时,村组丈量以皮尺为主,容易造成误差,这次测量使用高精度的科学仪器,准确性很高。眼见为实,老刘这才认可。“面对这类问题,要以科学方法为手段,用事实说话,才能让老百姓认可。”省农业厅经管处负责人表示。
虚实结合 因地制宜
  在推进土地确权工作中,指界难的问题也多有出现。平湖市当湖街道钱家村二组20多户村民的60多亩土地统一转包给一经营主体种植葡萄,期限10年。为更好地开展规模经营,该主体对土地进行了平整,户与户之间承包地可识别的界线没有了。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中,多位村民向村里表达了担忧,担心自己的承包地没法标记,落实不了四至。针对这一情况,该村多次组织20多户村民进行协商,最后达成一致,先将这片土地按照原先的地形地貌虚拟还原,再由各家各户在还原图上指认自家的承包地块,按照原先的地块方位、面积进行登记。对于该地块平整后实测面积比原先承包总面积多出的部分,根据各户的承包面积,按比例分割登记在各户名下。
善借外力 巧解矛盾
  在土地确权中有效激活各村的乡贤资源,充分发挥乡贤在调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巧解难题,是德清县的一大亮点。该县雷甸镇双溪村乡贤参事会去年1月正式成立,该村的55名乡贤成为首批成员。双溪村党支部书记金建新告诉记者,乡贤参事会成立后,在村庄建设规划设计、村规民约制定、产业提升发展、扶老助残济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遇到一些纠纷时,村里请参事会成员出谋划策、协助调解。这些乡贤都是从本村走出去的,见多识广,所提建议容易被村民接受,是我们推进确权登记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金建新说。据了解,目前,德清县大多数村建立了乡贤参事会,在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中,不少村重视并积极发挥参事会亲缘、地缘、人缘的优势,协助村里解决遇到的有关问题,取得明显成效。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各地在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中创新的协调机制、方法还有很多。这些方式方法,在坚持政策的原则下,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依托科技的手段,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决定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