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榧好吃树难栽。香榧树不同于一般果树,不仅栽种成活率低,而且生长慢、结实迟。浙江农林大学经济林专家吴家胜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心专注一件事:选育香榧良种,并将早实丰产栽培技术传授给农民,提高香榧种植户的经济收益。
在吴家胜及其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省香榧栽培面积从2000年的不到4万亩上升到目前的70多万亩,产量从2000年不到800吨增至目前的近4000吨,累计带动香榧产区农民增收达18.7亿元。
钟情香榧领域
“我想让贡品成为共品”
香榧是世界上珍稀的经济树种之一,素有“深山闺秀”之称,果实营养价值高,经济寿命逾千年,大树单株年产值高达4万元。
这么珍稀而神奇的树种,为什么人工栽植很难?为什么结实那么迟?从1993年进入浙江林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前身)工作开始,香榧的这些问题就让吴家胜着迷。从那时起,他就确立了自己的理想:要让这神奇的果实走出大山,让更多的百姓品尝。
为了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能力,吴家胜先后进入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后又前往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留学,开展合作研究。这些求学与进修经历,为吴家胜研究香榧积淀了深厚的基础。“历代以来,香榧一直是朝廷的贡品,我希望通过我和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为经济林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出份力,能够让贡品成为共品,成为老百姓也能共同品尝的美味。”吴家胜说。
践行“工匠精神”
“我其实只做了一件事”
山区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区域,也是贫困人口相对集聚的区域,如何推动山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已成为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吴家胜和他的研究团队共同关心的课题。
在选择了香榧这个南方山区特色优势干果树种作为研究对象后,吴家胜和他的科研团队一心扑在工作上,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开展有关产业问题调研、实验方案设计、试验布置、指标测定、数据分析等科研工作,研究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终于在产业技术瓶颈上取得重大突破。
为加快项目科研成果转化,帮助相关企业与农户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吴家胜和他的研究团队利用教学间隙、节假日,深入生产一线,免费“传经”:指导新昌康益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造林,如今香榧林年均亩产值近万元;帮助浙江喜燕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省内最大的香榧良种繁育基地;指导浙江立勤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香榧容器育苗,年生长量比露地苗提高30%以上……近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浙江、安徽、江西、贵州等省。由于科技推广业绩显著,2014年他的研究团队被中宣部列为“最美科技人员”。
目前,吴家胜已然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但他还经常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在田间地头传经送宝。他谦虚地说:“其实我只做了研究和推广香榧等特色干果这一件事。” 陈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