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理富
台州农业的特点与优势
台州兼得“山海之利”,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台州农民“敢为人先”,具有非凡的创业创新精神;台州各级政府“因势利导”,大力支持农业农民改革创新。近年来,在这些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台州农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势与竞争力。
水果产业特色鲜明。台州水果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前列,也是全省唯一一个水果产值比重超过蔬菜、粮食产值的地市。杨梅、柑橘、枇杷、大棚葡萄等产业均居全省前列,盛产柑橘、杨梅等的17个特色农产品规模产地被授予“中国特产之乡”称号。全市柑橘面积45.2万亩、产量49.2万吨、产值15亿元,黄岩蜜橘久负盛名,临海蜜橘、涌泉蜜橘成为优质、高端柑橘的典范。全市杨梅面积42.8万亩、产量18.7万吨,其中仙居被誉为“中国杨梅第一县”,黄岩则是东魁杨梅的发源地。以鲜活农产品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已成为台州现代农业一张靓丽的名片。
品牌农业建设硕果累累。台州各级政府和主体都十分重视农业品牌建设,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创品牌格局。目前,全市已有农产品注册商标8200件,其中省、市著名商标10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4件。在省农博会上,台州市农产品获金奖数连续13年保持全省第一。在农产品营销上,政府与主体各展所长、各显神通。主体想点子、做创意,如临海蜜橘打出了“临海一奇,吃橘带皮”、“临海蜜橘天下第一贵”的广告语,三门青蟹叫响了“三门青蟹、横行世界”的口号;政府则在营销平台搭建上下功夫,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台州品牌农产品宣传月”、“台州(杭州)农业博览会”、“台州(上海)农产品展销会”等大型农产品展示展销会。
农业经营机制灵活。台州是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台州农民具有很强的自主创新意识,不断在农业农村经营机制上寻求创新和突破。2000年8月,当地农技站发起、十几位农民入股,成立了温岭市石桥头蔬菜合作社,台州自此成为我国合作社的发源地之一;2004年5月,《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出台,成为全国首个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方性文件。台州市的合作社探索为《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13年,台州又率先创建了全省首家股份合作农场,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台州还充分利用技术、管理、资本优势,“走出去”农业蓬勃发展,“追着太阳种西瓜”成为台州外向型农业生机活力的生动写照。
品质安全优势逐步显现。这主要体现在“肥药双控”上。台州市最早在天台县开展“肥药双控”试点,并于2013年在全市全面推广实施“肥药双控”工程,探索从源头保障农产品安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做法。通过实施“肥药双控”,既提高农产品产量,又保障农产品品质和安全,同时不造成农业污染,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优化。以天台县为例,该县连续几年坚持实施“肥药双控”,在历次农产品抽检中,合格率均接近100%。台州市“肥药双控”工作连续两年得到黄旭明副省长的批示肯定。
对台州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立足台州,着眼浙江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回应和破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台州将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以问题为导向,以补齐短板为目标,回答好事关现代农业发展的几大关键问题,着力打造富有台州特色的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
第一,“在哪种”的问题
高质量的现代农业离不开高质量的基础和平台。首先,是基础设施的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耕地的数量、质量都呈下降趋势。如何保障耕地红线,提高土壤地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下阶段,我们将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加强耕地保护,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保护补偿,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提高优质耕地数量;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粮经轮作模式,实施“单改双”计划,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其次,是发展平台的问题。“十二五”以来,台州市以农业“两区”为主平台,深入推进建设,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在农业“两区”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一区一镇”建设,推进产业集聚融合、科技创新驱动、组织联合重构、基础设施提升、农业功能拓展,力争建成5个农业产业集聚区和10个特色农业强镇,把“一区一镇”打造成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第二,“谁来种”的问题
“人”是现代农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从台州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偏小偏弱,农业劳动者素质不高。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7000多家,但龙头型、带动能力强的不多,合作社的运作、管理还有待提升。台州市工商业相对发达,农村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员大多跳出农门,现有农业劳动者普遍存在年龄高、文化程度低和职业培训率低的现象。现有农民中61%的人员超过40岁,70%的人员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一半以上人员未接受过职业培训。需要加快打造较高素质的农业建设主体。一是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在土地、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优势,“走出去”发展外向型、开放型农业。二是加快培育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农业职业技能。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工商业主、返乡青年、企事业单位人才参与农业创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三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做好村经济合作社股改后续工作,完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行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组织保障、宣传保障、资金保障、人员保障,打好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攻坚战。加大农业保险扩面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第三,“种什么”的问题
现代农业必须坚持保供给与保发展同步推进。从台州看,产业发展方面仍需做好以下文章:一是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扶持,深入开展高产创建,不断提高粮食产能。继续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强化功能区的种粮属性。二是做优做强特色产业。进一步完善柑橘、杨梅、葡萄等优势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积极引进新品种、培育新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继续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发挥台州经营机制灵活的优势,进一步激发各类主体农业创业创新活力。大力发展生态精品畜牧业,加快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竞争优势、生态友好的精品畜牧产业。三是加快促进产业融合。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农业全产业链附加值。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将“互联网+”运用在农业生产上,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智能农业;将“互联网+”运用在农产品流通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第四,“怎么种”的问题
现代农业既需要现代科技与装备的保障,也离不开现代理念的引领。历史上,台州曾是全国粮食亩产第一个“上纲要(400公斤)、超双纲(800公斤)”的地区,市农科院培育的水稻“汕优10号”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近年来,台州市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省内先进地区相比已显落后。全市仅有农业科技人员896名,全市持证种子企业只有6家,制种基地仅有1000亩;水稻主导品种基本为外来品种,丧失了农业发展的制高点。农业装备方面,产前、产中、产后农机配套还不够紧密,农业设施水平还有待提高。现代理念方面,生产主体产品安全、生态循环的意识还有待加强。下阶段,我们还需在多方面下功夫:
一是强化科技应用。引入人才,加强合作,加大农业科技攻关力度,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大力推广粮经轮作、立体种养等新型农作制度,不断提高科技兴农的水平。二是加快“机器换人”。以农机与农艺、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为重点,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农机配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重点发展钢架大棚、玻璃温室、农光互补等现代农业设施,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三是保障产品安全。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要求,积极推动县(市、区)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推行标准化生产,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管体系。全面实施“肥药双控”,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技术,提高科学施肥用药水平。四是注重生态循环。落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建设要求,打好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美丽牧场”建设,实施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三沼”综合利用,构筑“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
作者系台州市农业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