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套种、大田轮作、大棚种植中药材等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正为中药材种植户带来可观的收入。5月12日,我省在武义县举行中药材种植新技术新模式现场观摩会,向全省推广中药材种植新技术新模式。
在观摩现场,与会代表观看了武义县铁皮石斛和灵芝标准化生产、三叶青林下套种及元胡机收等新技术、新模式。据介绍,武义县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在全县推行竹林套种、稻药轮作等新型栽培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目前全县铁皮石斛、灵芝、浙贝母、元胡、三叶青、厚朴、覆盆子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8万亩,亩效益2万多元,年产值超4.6亿元。
中药材是我省的一大特色作物。近年来,随着全省新型农作制度创新模式的不断推进,各地先后摸索出一批先进适用的中药材种植新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益。如武义县推广元胡机收技术,生产效率提高近50倍;新昌县示范应用稻板白术种植和白术化学除蕾等新技术,每亩可节省10余工,降低成本上千元;桐乡市示范应用杭白菊茎尖脱毒种苗技术,菊花产量比普通苗每亩提高25%-100%。
与此同时,一批新型种植模式也得到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中药材生产的综合效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新模式主要有药粮轮作、药林(果园)套种、药粮(菜)间套种、树(石)铁皮石斛生态种植等四大模式,如浙贝母-水稻轮作、西红花-水稻轮作等,亩均种植效益在8000至1万元,间套轮作面积达20多万亩,约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30%。
这些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中药材的产量,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我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1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57.92万亩,总产量17.86万吨,总产值52.91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了26.2%、35.7%、90.3%。 陆中华 文/摄
与会代表在参观武义县铁皮石斛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