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首个亩产超千公斤、2012年创出全国亩产最高纪录1014.3公斤的晚稻品种“甬优12”;首个通过长江中下游两个生态区域国家级审定、全国含油量最高的油菜品种之一“浙油50”;连续3年获中国稻博会金奖、在浙江省内累计推广面积超千万亩的超级稻品种“中浙优1号”;种植30余年至今仍长盛不衰、年播种面积超100万亩次的蔬菜品种“早熟5号”……
在浙江这片创业创新的土地上,一粒粒小种子,不断演绎着令世人瞩目的种业大梦想,描绘出浙江现代农业的美好未来。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
“十二五”期间,我省通过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等,将传统育种技术和分子标记、小孢子培育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有机结合,一大批优质、高产、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脱颖而出。五年里,全省累计审定通过325个品种,杂交水稻、常规水稻、油菜、番茄、花椰菜、豇豆、甜瓜等作物品种选育能力位居全国前茅,籼粳杂交稻、杂交晚籼稻和油菜品种享誉全国,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数量居全国前列,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较“十一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
浙江种质资源丰富,种业科研力量雄厚,特别是作为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的瓜菜产业,以种类繁多、品种丰富、市场化程度高享誉市场。“十二五”期间,我省收集了2000多份种质资源,入库(圃)保存了1192份种质资源,建成了西湖莼菜、处州白莲等一批种质资源保护圃。与此同时,积极开发资源,先后利用地方优势种质资源材料育成“甬榨5号”、“台丝2号”、“台丝3号”、“甬甜8号”、“甬越1号”等多个瓜菜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130余万亩,助农增收近20亿元。2015年瓜菜产值近500亿元,占全省种植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居种植业总产值之首,并以全国第11位的产量,创造了全国第4位的出口额。
“十二五”期间,国家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种业发展建设资金15701万元,全省建有各类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面积12万亩,年产种子4000万公斤,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和杂交油菜商品种子供种率达到100%,种子质量平均合格率达86.9%,比“十一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全省年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2个,10万亩以上的有77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
“十二五”期间,我省在种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种业“事企脱钩”、深入实施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种业企业正逐步成为我省种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业群体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底,我省出台了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我省种业科研育种体制机制改革、商业化育种资源流动、科研育种人才双向流动、支持企业发展的金融信贷税收优惠政策、种业成果权益分配比例、公益性资源开放共享、种子生产基地保险等,为各地加快推进种业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今年1月,浙江省农科院下属的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科种业”)以1129万元的成交价将所属30%的国有股权转让给万向信托有限公司,连同去年8月的第一期36%股权转让,万向信托有限公司受让了“农科种业”66%的股权,而省农科院在“农科种业”中所占的股份降到了34%,基本实现了“事企脱钩”。至此,我省种业的“事企脱钩”全部完成。
截至2015年底,我省持证种业企业83家,其中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有14家;全省种业企业年销售额已突破11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销售额前十强种业企业销售量占比达70%以上,企业申报审定育成(含参与)的品种占比达60%以上。
已连续举办7届的浙江种博会,在种业界已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7年来,累计展示种植示范瓜菜新品种6000多个,发布推介适宜浙江种植品种370多个,累计吸引数万人次到会观摩,吸引参会单位4500余家,种子交易额超15亿元。浙江种博会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种业“第一会”、全国瓜菜种业“特色会”。“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努力建成种业强省……”在浙江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浙江现代种业发展的宏伟蓝图跃然纸上:到2020年,全省要形成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有序分工、密切配合、运行高效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新建南繁科研育种基地1000亩,育成突破性品种10个;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种子生产基地达到10万亩,主要农作物种子商品化率达80%以上,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重点打造3-5家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培育专业化骨干种业企业7-9家、区域性及服务型种业企业10-12家,种业年销售额新增30%以上。
事实雄辩地说明,浙江现代种业发展为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