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嘉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究

  □葛永元
  嘉兴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紧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农业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农业发展面临的要素约束不断加大,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以增加资源要素投入为主、片面追求面积数量增加、污染影响生态环境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已难以为继。因此,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发展现状
  近年来,嘉兴市按照“生态、优质、高效”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农作制度创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循环农业示范创建等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成效不断显现。
  一是畜禽养殖业“减量”和“治污”双管齐下,全面完成了省下达1302家生猪存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治理(关停、拆除)任务,以及规划保留49家生猪规模养殖场的生态化改造和达标验收工作,验收率100%。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要求,全市35家运营中的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月均收集利用粪便1.6万吨,落实生态消纳地100多万亩,创建生态示范牧场25家,涌现出多个农牧结合、全封闭工厂化、散户集聚养殖的典型。二是开展化肥、农药减量控害和废弃农资回收试点。去年,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比上年减少3662.5吨和407.44吨。依托农资供应企业,在海宁、海盐、平湖等地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置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三是开展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一方面,实施温室甲鱼养殖池拆违、养殖污染防治试点、珍珠退养等工作;另一方面,继续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工作,进一步修复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达到“以鱼洁水、以鱼养水”的目的。同时,规范临时捕捞管理,进一步控制对底层螺蚬、上层花白鲢等洁水性水生生物的捕捞强度,提高外荡水域生态修复和自我净化能力。2015年,全市共投资1293.4万元,累计完成生态化改造面积7062亩;投资973.8万元,实行稻鱼共生轮作5617亩;投资9953万元,划定整治水产禁限养区1383亩。四是强势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涌现了嘉善姚庄、平湖曹桥等利用秸秆种植食用菌,桐乡、秀洲等利用秸秆制成牛羊饲料,嘉善西塘、桐乡高桥等草蝇编制专业村等典型。截至2015年底,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46%。
  与此同时,嘉兴通过深入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循环模式不断创新。农牧结合方面,形成了“猪粪—蚯蚓—有机肥—农田”、“猪粪—蝇蛆—家禽—果园”、“猪—沼液—蔬菜(果园)”等模式;秸秆利用方面,形成了“桑枝条—食用菌—花卉苗木(蔬菜)”、“稻草—蘑菇—芦笋”等模式;种养结合方面,形成了稻鸭共育,茭白田套养鸭,桑园、果园、竹园养鸡,池塘鱼鳖混养、鳖虾(蟹)混养,菱(藕)—鱼等模式;粮经结合方面,全市“万元千斤”模式种植面积已超5万亩。
  通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循环农业支撑体系不断健全。目前,全市已形成比较健全的测土配方施肥服务组织和病虫害预报测报组织,能为普通农民、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免费提供用药施肥技术服务。统防统治服务组织也在进一步壮大,目前已发展到121家,2015年服务面积突破63万亩,服务领域也由单纯的水稻病虫害防治逐步向果树、蔬菜等产业扩展,高效低毒农药推广应用比例达到85.6%。畜禽污染治理的后续服务队伍也在不断完善,目前已组建专职沼气服务队伍31支,配备人员113名。2014年起在南湖、秀洲两个区开展秸秆收储运试点,至今,两个区共培育秸秆收储运主体11家,收集范围覆盖区域内全部镇(街道)。
  通过这几年努力,嘉兴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鉴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目前在不少环节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业经营主体的生态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资金投入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三是环保监管约束机制滞后;四是污染治理达标要求难以量化;五是科技推广和支撑能力较弱。
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阶段,嘉兴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要按照省市生态文明建设、“五水共治”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总要求,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为载体,结合农业“两区”建设、农业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联动,注重政策创新,强化项目支撑,完善运行机制,以“减量、清洁、循环”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为主线,以构筑循环体系、推广新型种养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建立农业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具体而言,要着力加强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确立生态循环农业的定位,明确绿色发展导向。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财政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出台促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工商资本、社会力量以及农民群众投入和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将发展精品农业、高效农业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按照“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构建思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农业污染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建立县域、园区、主体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评价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在确保粮食战略产业安全的基础上,调整主导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生态洁水渔业、食用菌产业。突出示范园区建设和特色产业带建设,大力推行农牧结合、农机农艺结合、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营销结合的多种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抓好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创建,着力培育一批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开发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和生态循环农业产品。以主导产业为主体,充分挖掘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功能,大力发展农耕体验、采摘品尝、休闲垂钓等休闲观光农业,注重培育养老养生、农居民宿等农村新兴产业。
  二是全面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工作。要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农药减量控害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强化对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积极推行重大病虫害无害化处理,调整农业投入品结构,控制农业投入品用量,加大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力度,大力推广喷滴灌技术,实现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增效。要推进生猪养殖控量提质,加快建设生态化、规范化、标准化、智慧化养殖场。加强区域间、部门间联防联控,建立生猪养殖长效监管机制。生猪养殖量要保持在适度规模,注重农牧结合方式的应用,确保养殖污染不反弹。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秸秆禁烧工作力度,落实秸秆还田奖励政策,建立以秸秆利用企业为主导、合作社和经纪人为主体的秸秆收贮运体系,实行订单式、按计划的收贮运工作。大力推广秸秆“五料化”综合利用模式,引导使用成型秸秆生物质燃料,加快推进生物质燃料使用减排核准和减排交易,积极创新农作制度,促进秸秆基料化利用,鼓励秸秆利用多元化。要推进水产养殖向生态化转型,继续推进鱼塘生态化改造、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稻鱼共生轮作减排等“三大工程”,示范推广水产养殖尾水净化处理技术,减少渔业养殖污染。要加强农村绿化工作,以绿化创建和项目带动为抓手,进一步挖掘河道、通道、城市、社区、村镇和农田林网的绿化潜力,千方百计拓展空间。鼓励各地以苗养林、借地造林,积极发展苗木、林果等经济林,增加绿化总量。
  三是强化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支撑。以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互联网+农业”为导向,推广农业物联网,构建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探索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推动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收集等智能设备的应用普及和互联互通。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环节的推广应用,完善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重点推广“万元千斤”生态种养技术、重大病虫害无害化处理技术、农业资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四是着力培育现代农业主体。深入实施主体提升行动,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挖掘一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引导农业生产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构建成果推广服务平台,将科研成果及时运用于农业生产。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农村环保教育,组织开展面广量大的各种科普宣传活动,让村民充分了解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危害性,帮助村民提高环保意识。加大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引导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按照不求数量求品质、不求面积求效益的思路,深入实施主导产业品质提升行动,以发展精品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产品向品牌化、优质化转型。要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制订和完善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逐步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为标准化生产实施主体,多层次、多途径扩大标准化技术应用。要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农业标准的示范、推广、应用力度。同时,加强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和产地标识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要加强农业品牌建设,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加强农产品认证,发展壮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继续抓好名牌农产品开发,加强品牌宣传和展示展销,加快创建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农业品牌。
  作者系嘉兴市委副秘书长、市农经局局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