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农机化

农用无人机普及还需迈过多道坎儿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用无人机生产技术逐渐成熟,产品价格下降,加之我国农村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人力成本上升,而农用无人机对人工作业的替代性更强,催生了市场对农用无人机更多的需求。但目前我国农用无人机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农用无人机仅占植保作业总量的1.67%,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想农用无人机飞遍大江南北,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农用无人机性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家也普遍关心无人机的续航能力。笔者了解到,相比国外的油动力无人直升机,目前我国农用无人机多数是由航模飞机制造商生产的,其配备的电池平均续航能力为8-15分钟,在飞防过程中需要准备多组电池更换,而平均每组电池价格在2000元左右,成本较高,导致机器性能不够稳定,这让很多农户对无人机产生畏难情绪。
  其次,目前农用无人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药物漂移较多、精准度较差、容易造成农药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但是就其相关的作业规范,尤其是安全操作规范、农药喷洒标准、鉴定标准和行业规范等均有待制定。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其生产推广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三,需积极研制农用无人机植保专用药剂。农用无人机采用的是超低容量喷雾,首选的农药剂型以油剂最好,其次为乳油、水剂、水乳剂等,但笔者发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农药剂型多数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分散粒剂等,均为常规喷雾而制备。为此,政府应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联合农业相关企业研发针对性药剂,并及时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推广。
  当然,要想将农用无人机“飞”上天空,不光是一台机械的事,还牵涉到农用无人机人才培训、质量保障等系列服务,要实现资源配置最优、效益最好,应整合力量,实现效益最大化,其中人才培养是关键。据了解,一名合格的航飞操作机手培训费用大约需要1.5万元,培训时间需要2-3个月。为此笔者呼吁,积极开展人才阳光培训工程,同时采取补贴激励机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娟 王晓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