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青青翠竹长满山冈,清澈小溪在林间欢唱……”这是盛忠民前不久为上官竹笋节写的《上官之歌》。
盛忠民,今年52岁,土生土长的上官乡人,是上官乡一家无纺布门市部的老板,也是唯一的员工,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富阳本土作家。他用双手劳动的同时又不懈地进行着文学创作。
经历丰富的生意人
盛忠民高中毕业后就去当了兵,退役后曾在村里的小学教过两年书。但是他一直以来就有一颗想要从商的心,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下海从商,盛忠民辞去了学校的工作,打算做生意。这个时候,恰好遇上村里换届选举,盛忠民当选上了村支部书记。就这样,他当了4年的村支书。“我做生意起起落落,换过很多行当,一直都没有太大的起色。”他说,上官乡的运动产业比较发达,他之前做过三四年的球拍袋制作销售,后来因为技术工人难找,便开起了门市部。
盛忠民的这个门市部主要销售箱包材料中的无纺布,因为只有他一个员工,门市部的面积不大,可仓库却有三四百平方米,仓库里的货自然也很多。盛忠民2010年左右开始做这门生意,几乎在同一时间,他从上官乡搬到富阳市区定居了下来。这五六年间,盛忠民每天早上6点起床,先坐公交车去汽车西站,再从西站坐车到上官乡,不管天晴、下雨还是刮风,雷打不动每天来回。
除了送货的时候会叫辆三轮车帮忙送货,其他工作盛忠民都是亲力亲为。卸货、整理仓库,每件货物大概有八九十斤重,有时候货物一到,他可能要用上半个来小时把货物搬到仓库。盛忠民说,门市部的赊欠多、投入大,有时候人也很劳累,但货物主要销售给当地人,这让他觉得踏实。
几天不写诗心里就发堵
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盛忠民就偏爱文学。后来去了部队,部队里有一个副连长,也特别爱好文学,副连长的诗歌作品经常会刊登在军队刊物上。盛忠民看了他的诗歌后,也写了一首十几行的小诗,投了稿,最后也刊登了。
离开部队之后,盛忠民在文学上并没有什么突破,直到十多年前认识了《富阳日报》副刊编辑蒋立波,他的一篇题为《小溪情深》的文章第一次在《富阳日报》上亮相。那是一篇关于环保的散文,当时盛忠民还在村里当书记,他说当时农村里的书记很少有会写文章的,这篇文章的发表让他觉得很光荣。后来,蒋立波又将他的《猪血饭》一文推荐到一家省级报纸。他说报纸送到的时候,他正在办公室洽谈扶贫事宜,那些前来洽谈的商户看到他发在报上的文章,瞬间投来了不同的眼光。
因为生意不好,盛忠民的创作也中断过一段时间,直到门市部建立之后,一切稳定下来,盛忠民才写起了诗歌。“写诗是越写越有味道的。”盛忠民说。
在门市部他那个不大的办公桌上,放置着三四本书,没生意的时候盛忠民就看看书,写点诗句。他说,现在要是几天不写,心里就发堵,总觉得有东西要抒发。
诗文反哺家乡
今年3月29日,上官乡政府举办了一场竹笋文化节,由盛忠民作词的《上官之歌》作为压轴节目在文化节上唱响,诗朗诵《上官赞歌》同样也是他的作品。盛忠民说,那时候感到的是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盛忠民说,有诗文作伴的生活有意思多了,他的妻子也特别支持他搞搞文学的东西。“在我不写文章的时候,天天打麻将,连高血压都打出来了,把写作作为乐趣之后,麻将就不打了,身体也好了很多。”盛忠民说,有时候他也会跟朋友去外面采风,家里人也觉得很安心。
盛忠民说,现在他在村子里的名气可不小,很多人会在朋友圈转发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夸他写得好。他说,前几天在村里碰到老乡,老乡的兄弟在美国一所大学担任教授,老乡告诉他,他把他的诗歌散文一并传到了美国的兄弟那里,在美国的兄弟一看是家乡人写的家乡事,感觉特别亲切、温暖。
许媛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