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3月,嘉兴市供销社系统实现农产品交易额535.4亿元,同比增长20.7%,全省占比达26.5%,遥遥领先于省内其他10个地市。
近年来,嘉兴市供销社依托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业小镇和沪杭苏甬大都市圈中心节点的优势,做好“加减法”,构建了现代化的贸工农一体化农产品快速流通网络,赢得了市民的好口碑,打响了供销社品牌。
在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上做“加法”,构建快速、便捷、高效的供给网络。按照市(县)有农批市场或物流配送中心、镇有农贸市场、社区有生鲜超市、农村有放心店的模式规划布局,大规模投资兴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2015年,该市投资10亿元,建成农产品流通平台项目17个,其中海宁农批市场迁建项目、平湖农批市场扩建项目总投资都在亿元以上。目前,全市已拥有农批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展示展销平台32个、网点3152个,农民和农业生产主体能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进入供销社流通领域。全市拥有嘉兴水果市场、天天农展会、浙北农产品配送中心等一大批全省知名企业,其中嘉兴水果市场继2014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后,2015年又突破130亿元,今年1-3月,市场水果交易量达到53.89万吨,交易额4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6%和24.29%。
在“供销社+农民合作社”上做“加法”,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增加有效供给。采取基层供销社与农民合作社“合体”、社有企业参股农民合作社、供销社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建基地等多种方式,推进供销社与农民、农民合作社结为一体,继承和发展了“新仓经验”。截至目前,全系统已领办农民合作社347家、合作社联合社9家,带动农户21万户,2015年帮助农户实现收入39.2亿元。嘉兴市供销社还在深度介入农民合作社过程中,把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带到合作社,把流通环节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给农民,有效避免了农产品过剩、滞销。
在“互联网+农业”上做“加法”,推进有机名特优农产品走出去、走得远。联合涉农部门,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大力推进农技结合、技物联合,吸引要素聚集、技术集成,提高农业科技化、集约化水平,合力打造了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特色农业小镇,提升了嘉兴有机绿色农业生产水平。目前,全系统已创办农业示范园区20个、种植基地238个;淘宝馆和1号店基本实现市(县)网上馆(店)全覆盖,一些社有企业还自建电商平台“淘江南”、“网上天天农展会”等。今年1-3月,嘉兴市供销社系统实现网上农产品销售额1080万元。2016年,全市系统又把农村电商孵化器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发挥“农合联”牵头抓总作用,引领农民推介本地名特优产品,实现网上淘金致富。如南湖区供销社投资建设了占地4200平方米的七星农产品电子商务园区,5月份将正式使用,计划打造成集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农村电商孵化于一体的农产品电商平台。
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上做“减法”,解决农民卖难、市民买贵问题。近年来,嘉兴市供销社系统把关注点集中在缩短农产品流通环节上,创新多种直销模式。一是合作社产品直入模式,即农民合作社产品直接进入供销社批发市场或展示展销中心。典型代表为“天天农展会”公司。该公司对产品质量过关、拥有市级以上品牌的农民合作社免收进场费,吸引合作社发展直销业务。目前,已有300多家农民合作社8000多个农产品入驻。二是农产品直配模式。全系统涌现出“禾乡缘”、“善绿汇”、“餐餐乐”、“菜乐士”等11家知名农配企业,向全市240家单位、团体食堂开展农产品直配业务。南湖、嘉善、桐乡等县级社还建立“中央厨房”、“红白事餐饮公司”等,向城乡居民家庭用餐提供直配服务。三是农产品订单模式。由供销社与农民、农业生产主体签订订单合同,农民按单生产,供销社托底收购。通过多种形式产销对接、直供直销,供销社两头让利,既鼓了农民的钱袋子,又轻了市民的菜篮子。
在农产品流通成本上做“减法”,降低流通费用和农产品损耗,实现价格惠民。出台农产品流通管理系列办法和规定,用严管理来降成本。如嘉兴水果市场专门就果品包装箱出台若干规定,细化到单个果品品种。2015年,660个车次被检查到包装超重后,要求在场外整改完毕后方能进场。该市场还与海南三亚、新疆吐鲁番和哈密等水果主产区签订果品运销合同,对果品包装、果品安全进行严格限定。全系统还针对江南雨水多、空气潮湿等特点,加大在农批市场、农产品配送企业内建设冷链物流、烘干设施力度,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水平,减少农产品损耗。
在农产品品牌构建上做“减法”,解决本地农产品品牌多、品牌乱、市民难选择的问题。发挥供销社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上的骨干作用,加大农产品品牌整合力度,重点推广“地名+农产品”品牌,如南湖菱、平湖西瓜、桐乡胎菊等,确保品牌农产品好记、好推广。嘉善、平湖两地供销社则主打“集体品牌+产品品牌”双品牌战略,推广“银嘉善”、“金平湖”集体品牌,大大提高了两地农产品在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度。 丁少伯